•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竞技类体育非遗深度融合体育赛事的困弊与逻辑进路

李 李娟
  
体育时空
2023年8期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4-055-02

摘  要  本文深度剖析竞技体育非遗和体育赛事融合存在的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建设层面缺失、辐射能力弱、造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最后提出:(1)建立健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体系;(2)强化数字传播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中的应用与推广;(3)提高政府发挥政策制定与社会协同的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  体育非遗  竞技类体育非遗  体育赛事

一、竞技类体育非遗深度融合体育赛事的现实困弊

(一)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建设层面的缺失

1.表演性与竞技性的权重问题。多数竞技体育以展现竞技对抗特点为主,少数项目以表演性作为赛事流量的吸引手段。当前,我国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虽然数量多,民族特色丰富,但在体育运动的表现形式上缺乏表演性与竞技性的系统评估,导致体育项目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难以形成赛事流量。例如,蹴鞠作为我国千年来的竞技体育项目被誉为“足球鼻祖”,分为“筑球”与“白打”。“筑球”强调竞技对抗,“白打”则以表演性为主。由于表现形式与规则的差异,导致蹴鞠赛事没有采取侧重发展的措施,缺乏正确的定位,不仅缺少政府扶持,在民间的受众性与影响力也几乎为零,致使蹴鞠赛事已经鲜为人知。云南打陀螺运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遗,因为竞技性与表演性较弱,又缺少政府和民间机构对项目发展重心的引导,严重缺乏赛事流量,导致打陀螺比赛仅停留在大众比赛阶段,规模化进程受阻,赛事发展难以为继。

2.非遗赛事竞技技术评估能力低。我国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只有少数非遗项目经过长期的赛事沉淀与挖掘,为我国现代竞技体育输送了大批人才与宝贵经验,但多数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由于竞技技术发掘过程受阻,技术价值被隐藏,无法得到重视,导致非遗赛事发展受限。我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项机构对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的竞技技术价值进行研究,而非遗传承人与非遗赛事参与群体始终作为非遗项目竞技技术特点的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存在极大的思维局限性。例如,回族木球类似冰球与曲棍球的结合,木球运动在对抗技巧,战术特点等方面是否能够为我国现代冰球和曲棍球提供技术细节参考;又如乌审走马竞技,走马赛对于骑手控马能力要求极高,需要保证马匹在一定速度下又保持稳健与轻快,而乌审走马竞技比赛直至在2021年才被列入国家非遗,该项目对于现代马术是否具备参考价值同样缺失专业人士与机构进行评判与分析。

3.非遗赛会组织办赛标准参差不齐。一方面,由于竞技类体育非遗冷热不均的现状导致冷门项目的非遗赛事组织办赛随意性较大,组织者有地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缺乏“办赛指南”,“赛事指引”等非遗赛事活动标准指示,办赛标准层次不齐,赛事组织形式不规范。比如青海玉树赛马会分为村乡、县、州三类赛事。县州级赛事由地区政府与民众协同办赛,赛事规程相对完善,而村乡级赛事以村为单位举办,赛事规程比较杂乱[1]。由于同一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具备不同的地域性,例如咏春拳拥有多个派系,各派系的技击术、战术体系等方面风格迥异,在举办咏春大赛时,办赛标准的界定问题便会成为不可避免的桎梏。

(二)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辐射能力弱

1.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数字化传播链条不够完善。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传播方式在近年来逐渐向数字化靠拢,诸如VR直播、体感交互、AR等新兴数字技术,然而目前我国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普及率低,数字传播配套体系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数字化传播普及率低。非遗数字化在非遗信息保存与非遗文化活动中应用较广,比如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储存、2022年深圳市非遗展演的VR沉浸直播等综合类非遗体验活动与展览中,VR体验技术较为突出。但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传播仍以传统的电视与网络直播为主,非遗数字技术应用权重低,仅有2019年南通濠河龙舟赛采取了较大规模的VR体验技术。另一方面,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数字传播的配套体系漏洞较大。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不仅没有微社区,甚至在微信、QQ、抖音等用户活跃平台的搜索结果为零。因此,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传播配套体系与现代赛事传播在体系和思维存有极大差距,传播效率亟待提高。

2.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IP塑造能力差。当下,我国只有热门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赛事IP发展成熟,如龙舟拥有世锦赛、国际龙舟邀请赛以及国内地方的单项联赛,又如武术几十年来始终承建全国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等综合性赛事。而我国多数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的赛事规模小、知名度低,消费群体缺乏粘性,并且部分地区由于地域或经济限制,导致赛事品牌推广能力差,品牌盈利面临极大困难。比如蒙古族搏克传播范围局限于我国北部,赛事IP建立受地域限制巨大;撂石锁赛事不但由于竞技模式单一枯燥,受众面狭窄,而且撂石锁赛事基本以民众自发组织为主,经济价值前景不明朗,导致难以建立赛事IP;又如马球在英、美、阿根廷、印度、中东等国盛行并且四次入奥,2011年中国马球公开赛是我国唯一一次举办的大型马球赛事,至今我国马球已经濒临绝境,马球赛事IP难以为继。

二、竞技类体育非遗深度融合体育赛事的逻辑进路

(一)建立健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非遗赛事体系陈旧、研究机构缺失与赛事标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愈发严重,已无法满足非遗赛事的建设需要。

1.建立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表演与竞技评价指标体系,对表演性与竞技性权重重新进行系统有效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以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的运动技巧和观赏价值为核心,结合该项目的区域影响力、受众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非遗赛事参与人群的贡献度、政策支持度等方面,明确表演性与竞技性分别在多维度因素作用下对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发展影响的重要性排序,进而剖析竞技性与表演性的优劣势、发展可行性及提升路径。

2.以中央和地方为单位对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竞技技术进行网格化科研部署。首先建立竞技类体育非遗技术科研机构,以联动形式对一个或多个地区的非遗项目技术进行综合系统评估,加强对各区域相同或相似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技术特点的整合分析。其次,部署科研人员与体育人才,通过直接参与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形式,真实感知竞技类体育非遗各方面的技术特点,为非遗传承人与非遗赛事参与群体提供技术支持。最后,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参照,对竞技体育非遗运动进行科学评估与实际测试。

3.完善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制度,统一办赛准则,规范办赛流程。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强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行政审批与监察管理,对办赛组织的信誉、资质资格等进行审查、评估与量化管理,对不具备非遗办赛资格及办赛设施不完善的组织者予以停办整改。同时,确立政府或商业为主导的办赛地位,以各级地方政府或企业为单位,积极引导竞技类体育非遗传承人与活动群体正确的协作办赛,保证良好办赛秩序。另一方面,国家非遗机关作为政策主导,制定非遗赛事标准章程,在保留竞技类体育非遗民族或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弹性制定不同地区相同的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准则。对于较为类似的竞技类体育非遗,可以组织综合赛事,为其提供办赛机会。并且,对于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办赛的竞技类体育非遗,政府应统筹兼顾,尊重民族传统习俗,建立民族特色非遗赛事标准。

(二)强化数字传播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中的应用与推广

1.加强非遗数字化的政策支持与信息引导。由于我国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以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增加,各类非遗赛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关支持非遗数字化的法规政策,参考并结合数字技术在现代赛事的实际应用,因地制宜地对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数字化传播建立配套地方立法。用立法形式推动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数字传播体系的形成,改善非遗赛事数字资源混乱,应用滞后性大的现象。同时,国家应该对非遗数字化进行积极的信息引导,强调数字化对于竞技类体育非遗文化以及赛事的促进意义与发展前景,促进非遗赛事主办方或数字科技企业能够获悉数字化应用在非遗赛事中的发展价值,提高其对数字科技和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的认可与接纳程度。

2.构建系统化的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传媒数字传播矩阵。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涵盖内容丰富,不但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而且其观赏性、健身竞技性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时代显得更有价值。只有竞技类体育非遗项目广为人知,其赛事资源才能够逐渐丰富,所以首先应构建成体系、具规模的数字产品传播矩阵,打造竞技类体育非遗的数字文创IP,不仅可从民俗文化切入进行周边动漫电影、服装、文旅等产品设计,更可从强身健体的视角创作线上健身教学、数字游戏、虚拟社区等相关产业,形成互为犄角的产品矩阵,比如汨罗江龙舟赛与《王者荣耀》结合举行线上龙舟赛,更好地传播端午文化,提升汨罗江龙舟赛知名度[3]。围绕体育非遗IP构建系列产品矩阵,提升其数字传播效率在未来大有可为。

3.借助“新文创”打造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IP。新文创是当下新时代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其目的是为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竞技类体育非遗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以新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模型等方式,建立现代化竞技类体育非遗文化平台和线上非遗赛事平台,将其历史文化内涵加以润色再输出,扩大非遗影响力,提升赛事知名度。同时,以竞技类体育非遗衍生品的多元开发来延展非遗文化产业链与价值链,制造可期的经济效益,吸引企业投资与商业化赞助,使竞技类体育非遗不论在文化输出还是赛事传播上都可以突破地域与经济限制,从而实现新文创对竞技类体育非遗赛事IP塑造的强力驱动。

参考文献:

[1]贺喜焱.青海玉树赛马会田野调查——以“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为个案[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6(02):7-13.

[2]白春礼.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N].光明日报,2012-12-09(01).

[3]“荣耀中国节,线上龙舟赛”系列文创活动启动 让端午文化回归生活[EB/OL].https://tyj.hunan.gov.cn/tyj/tslm/tyxh/202006/t20200626_12321835.html.2022-04-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