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马东成
  
体育时空
2023年12期
保山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6-036-03

摘  要  最近几年,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每一种类型的人才都要讲究创新性的培育,为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相一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学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本文阐述了对体育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对当前体育教学专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路径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体育运动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学校则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目前,虽然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专业人才,是国家体育教育的一块基石,一支生力军。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持续改变,大部分学生觉得体育可学可不学,没有其他科目重要,这种想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降低了对体育教育专业了解。为此,必须转变与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为我国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性的体育教学。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为此,必须关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需要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目前社会的需求。把握好运动行业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作为重点,用协同育人的方法,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1]。

二、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高质量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其中,学校体育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显得尤其突出。在学校,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近年来,我国实行了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其自身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培养出与地区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匹配,具有较好的体育基础,较强的运动技能,较高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以有效提升生源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学生专业满意度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学生的长期发展等重要因素,确定了未来面向从事体育教学专业或者其他方向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

(二)以能力为第一要素,设置合理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要紧密将国家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等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能力作为首要因素,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统筹和安排,重视将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双重模式,构建新型化、合理化、标准化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要从体育科学的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等多个角度来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要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专业技能、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之间还要与教育教学的原理和规律相一致,并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2]。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强化和拓展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并与其他学校进行沟通与合作,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性的。除了实验课程之外,校外、校企则是学生实践学习结果最好的地方。为此,学校要加速建设,构建并健全校内与外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产学研协作体系等。由于我国学校体育课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因此,体育课中的实训、实习等课程设置问题尤为突出。为此,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科学设置,加强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一)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

虽然教育实践在学校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往往死板地遵循规定,从而阻碍了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缺少实际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完成了对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但是,老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就造成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3]。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把音乐、体育、美术等归入艺术门下,人们对此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只有那些成绩很差的人才会去选择艺术类的课程,同时,教师也会受到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导致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受到限制,缺少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和渗透,使体育教育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趣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校体育专业还存在着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比较偏颇的问题,他们只是注重了专重的广泛性,将各种类型的体育项目进行了简单叠加,即使是在内容中,也会出现雷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体育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并应具备较强的跨学科能力,以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对有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时既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又要开设其他学科,使之成为多学科、多门类相互融合的学科。

(四)应用型人才实践机会不足

与之有关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很多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认为这一点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就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性为主,对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从当前的课程体系安排上,时间太过密集而且很短,学生还没有发现问题活动就已完成。这种实践性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五)教学模式传统陈旧

在体育教育类专业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反复练习等方法来实现。期末测试方面,理论课主要采用闭卷测验,在技能考核方面,技能评定与合格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缺少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应用,太过传统与过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与“练”,但却无法满足当代社会所对人才的需要。这样下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积极地创新,而且会让学生缺少自己的独特个性,这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和单一化。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应突破传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地教学[4]。

四、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体教专业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好的适应性,能在学校中进行与体育相关的实践工作,并具备一定的运动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运动科学的科研技能。为此,保山学院体育教育与云南中高考体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类专业的应用类人才培养。

(一)对体育人才培养思维进行创新转型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基础上,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即正确理解体育专业人士的培训目标。教育的培养目的是针对人才的需要,针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提出专门的培养要求。为此,必须明确培养对象的内涵,明确培养对象的种类、正确定位和归类。这样才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运用进行有针对地改革。

(二)转变教学评价方法

改变学生的学业成就评定制度,提高实践成绩与课堂表现在最终结果中的比重。成绩占30%,课堂表现占20%。体育课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认真掌握。考核和评价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效和均衡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检查和评定成绩,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使所学内容更加牢固、系统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控。让老师能够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改善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基础。如今,体育考核可以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变化来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

(三)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套具有系统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及一套具有灵活性的、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了系统集成。本课程具有对学科内容进行归纳、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等特点。在运用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运用后要注重交互性和适时评价,并将各种联系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使课堂体系优化。为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四)将当地体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学校的体育课应该具有当地的特点,为了适应当地的发展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了不同的设计。教师要认真做好在体育专业课程中对体育文化知识和内容的融合工作,让优秀的体育文化能够融入到专业的课程中,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率。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还应该注意对学校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要考虑到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教育特点,还要对当地的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主动吸收、利用学校及社会上的优质体育教学资源,确保学校或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五)创建校内实践基地

在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实践。然而,在大部分的学校里,都采取了校外实践的模式。尽管校外实践具有实践范围广、实践内容丰富等优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被忽略。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以这一点为基础,学校应该主动建立校内的实习基地,将学校现有的体育馆、体育场等作为实习基地的场所。比如,体育场一般情况下是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及对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的身体锻炼(如体育竞赛和娱乐)。

(六)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呼应

学校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校体育教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学校要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重视,并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努力。

(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工作既要保证自身的素质,又要保证自身的素质和工作的顺利进行。校方要经常举办“教师观摩”“技能竞赛”“教师考核”等活动,以持续提升教师自身得基本素质。在进行学科研究时,要始终保持与学科发展保持紧密联系,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鼓励学校的老师主动到外面进行调研学习,建立“双师型”的团队,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6]。

五、结语

学校当中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关系到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师资力量、课程模式以及培养目的和方法上要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改进,从而与我国教育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的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从而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名称: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2J0923。

参考文献:

[1]张方帅.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1):116-118.

[2]崔佳慧.产学合作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22,43(07):6-7.

[3]南亲江.职业院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M].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

[4]王凯.黄河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146-147+129.

[5]王剑,柳齐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1):94-95.

[6]黄河.基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例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5):94-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