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力量对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8-238-02
摘 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强核心力量能提升运动表现特征,但静态和动态两种核心练习方法对提升运动表现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论。本文研究静/动态核心力量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方案明显优于静态核心训练方案;动态核心训练对有地面支撑的腿部发力效果更好,对提高足球运动员结合球变化方向和改变重心的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静/动态核心力量 足球运动员 专项运动能力
一、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基础
“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核心专门性力量和核心能力等诸多概念的统称。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心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了29块肌肉。核心力量训练最初出现于医学康复领域,用来辅助病人的康复练习。但随着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国内外体育的专家学者开始把“核心力量”引入各个运动项目中,并且将其纳入研究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训练实践,笔者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通过徒手或借助各种训练器材对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肌群进行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能力为目的一种训练手段。作为一种现代体能训练的手段,在众多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得以应用,尤其是力量训练。根据外部环境的特征,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静态训练和动态训练。鉴于大量数据显示,增强核心力量能增加运动能力,因此让运动员将核心训练纳入力量和体能训练中是非常有益的,但静态和动态两种核心练习方法对提升运动表现的效果如何?现在学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是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为了更加科学、系统地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国内外已采用了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核心力量训练便是其中之一。从力量的角度,现代足球运动是一项以高强度、非持续性和爆发性为特征的运动项目,需要克服自身重力、球以及冲撞的阻力完成各种有球和无球的技术动作。集中表现在对抗中的争抢、跳起顶球(射门、传球、解围)、冲撞(抢截球)、传球(短传、长传)和射门(在常规情况下和不平衡情况下)等技术方面。而且需要根据比赛中的情况,随时改变位移和方向,对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要求非常高。因此,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应该包含力量、速度、专项技术、协调性、灵敏、柔韧性等,是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体现。
本课题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特点,对足球运动员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实施两种(静态和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方案,观察训练前后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变化,并对两种核心训练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核心训练对提升足球专项运动能力的新途径,为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笔者执教的42名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静态/动态),每组14人。
(二)研究方法
实验法。将42名足球队员随机分为静态训练实验组、动态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人,三组在实验前进行统计:三组运动员在体重、身高、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在实验前对每名运动员进行足球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为把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条件误差等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对主试、测试项目、顺序、时间、仪器、条件均进行严格控制。通过为期6周的训练,对测得三组足球运动员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三、静/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方案与专项素质测试结果
(一)训练方案
笔者设计了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案,并要求运动员在每周三次常规训练结束后严格执行计划。该方案将受试者分成三个组别:静态核心力量训练组、动态核心力量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对照组)。在6周核心干预前后,分别对反映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指标(20m运球折返、曲线运球、正方形交叉运球、原地掷界外球、自抛跳起头顶球、自抛一步助跑踢远)进行测试。要求所有受试者在实验期间,避免进行额外的核心练习。两个训练组均每2周增加一次难度,从而将训练过程分了三个阶段。
(二)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对比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有所变化,但均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对照组的运动员在常规训练期间主要针对的是基础性球性练习和技战术的演练,刻意避开与测试项目相关的练习内容,因此在6周的时间内只进行常规的训练不足以明显提高足球专项的运动能力。
(三)静态核心力量训练前后专项运动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经过6周的静态核心力量训练后,队员的6项测试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和分析后,发现只有原地掷界外球、原地跳起头顶球和一步助跑踢远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成绩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1)由于训练时间不够长,静态核心训练未能全面转化为运球技能所需的相关能力;(2)与运球相关的专项能力所动用的核心力量可能来自更深层的核心肌群,经过6周的静态核心训练,还不能体现有效的锻炼效果;(3)运球能力的提高可能更多需要我们平时关注其技能方面的训练,由于运动员水平的限制,还无法体现出运球与核心力量相关的能力;(4)原地掷界外球和自抛起跳头顶球成绩提高明显,是由于这两个动作需要动用腰腹力量,直接参与动作的完成,经过静态核心力量的训练不仅能够提升腰腹力量,而且对于上下肢的协同发力起到很好的链接效果。
(四)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前后专项运动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经过6周的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后,队员的6项测试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和分析后,发现除20m运球折返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成绩实验前后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1)20米运球折返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20米运球折返跑动用的运动员短时间内快速启动的肌肉爆发力,几乎不动用核心肌群的力量,反映不出核心力量水平,更多的与运动员先天性的能力有关;(2)曲线运球、正方形运球成绩出现明显提高,说明动态核心训练对于足球运动员需要随时结合球变化方向和改变重心的能力比较敏感,即所谓的敏捷性在通过一定周期的动态核心训练后能有所提升;(3)原地掷界外球、自抛跳起头顶球和自抛一步助跑踢远成绩出现明显提高,是由于这三个动作本身对于力量的要求较高,尤其是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而动态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的提升腰腹力量,甚至对腿部力量的发力起到更好的协调发力的作用。
(五)静态/动态核心训练对比分析
经过6周的静态、动态的力量训练后,测试的6项指标提高幅度方面,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方案明显优于静态核心训练方案。虽然20m折返运球的测试项目两种测试没有明显差异性,且测试前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可能一方面与测试项目设置的折返组数少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折返次数少,测试过程中难以体现除核心力量的差异性,因此还需进一步选取更好的测试指标,但受试者在测试结束(6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的问询记录得知,受试者在训练后感受到了训练效果。另外,核心力量训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对足球运动员的专项运球跑动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核心力量训练需要系统性和持续性。
在曲线运球和正方形运球方面,两种测试差异明显(p<0.05),且动态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曲线运球和正方形运球的成绩,说明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足球运动员结合球变化方向和改变重心的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有些教练认为,静态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脊柱稳定方面效果更好。但笔者认为,动态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激活多维度的核心肌群,从而使肌肉在面对多维度的任务时能量泄露的更少,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
在掷界外球和原地跳起头顶球方面,两种测试没有出现明显差异,但相对于对照组两种训练均表现出了明显效果。这说明两种训练方案对足球运动员有地面支撑和无地面支撑的核心肌群的发力产生明显的效果,从而起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作用。在一步助跑踢远方面,两种测试出现明显差异,说明动态核心训练对有地面支撑的腿部发力效果更好。在足球比赛中,更多需要运动员在地面进行争抢或者跑动,尤其是支配球的动作需要运动员以地面为支撑点,在控制好身体平衡以及重心的基础上去完成动作。动态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更好地辅助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找到新的支点,完成动作输出,使运动表现出更好的效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6周静态核心力量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原地掷界外球、原地跳起头顶球和一步助跑踢远)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2.6周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曲线运球、正方形运球、原地掷界外球、原地跳起头顶球和一步助跑踢远)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3.对比两种训练方案的测试结果,显示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方案明显优于静态核心训练方案。两种训练方案均对足球运动员有地面支撑和无地面支撑的核心肌群的发力产生明显的效果,动态核心训练对有地面支撑的腿部发力效果更好;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足球运动员结合球变化方向和改变重心的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二)建议
在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制订长期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充分考虑足球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人能力,结合具体动作的运动模式有目的、有针对地发展足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应该加入更具实效的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并将核心力量训练迁移到运动实践中,从而有助于足球运动员充分发挥其专项运动能力。
在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将核心力量训练作为力量训练的一部分,与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尤其是与足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相关的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同时,应进一步优化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赵晓雯.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金国文.核心力量训练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9(09):803-804.
[3]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09):97
[4]孟青.核心力量训练对足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