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

廖慧玲 于明歌 康伟业 刘本志 宫宸
  
体育时空
2023年17期
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9-020-04

摘  要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方法:采用《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连续性测量)量表》对6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年级、运动年限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锻炼行为阶段

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3000多万人[2]。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33%,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因此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往的研究可知,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就十分必要。

行为阶段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于1983年、1984年研究吸烟者的行为变化时分别提出的[4]。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维持阶段、行动阶段、准备阶段、意向阶段和无意向阶段[5-7]。程小虎等[8](1998)是中国第一个将“阶段变化模型”引入体育锻炼研究领域,他选取高校学生作为研究主体收集数据并总结分析。Ostman,Cecilia[9]等(2017)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研究,在之后持续的半年时间里,这些患者身体功能、生命质量伴着运动训练强度提高而相应改善。Chang,Shih-Pei[10](2016)对1230名中国台湾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运动频率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李卓[11](2017)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存在不同锻炼阶段分布特点,总体呈现出“钟型”分布形态。其中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前意识阶段与维持阶段人数相对较少。洪凯旋[12](2019)指出:学校因素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较弱,其中家庭因素对于处在准备和维持阶段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前意识阶段具有相对比较大的影响力。个体因素对于处在行动和维持阶段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锻炼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吉林省5所高校随机抽取了700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35份,其中男生274份,女生361份,见表1。

(二)测量工具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量表。采用我国学者江铁锋提出的《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连续性测量)量表》[13]。量表分为五个阶段: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此量表为单一要素,在进行调查过程中只需要学生选择即可。

二、研究程序

(一)施测

施测过程使用同一导语指导作答。其中,样本共发放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5份。问卷回收的具体过程,由大学辅导员协助本研究作者实施了调查工作,请学生当场填写,所有被试在30分钟内完成了这些量表的填写。

(二)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7.0对有效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所有显著性均为P<.05。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

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结果如表2。其中行动阶段人数最多,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变化程序研究》[14]研究结果一致。整体分布趋势是越往两端人数越少,比例也越小。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性别上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表3)男生在维持阶段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行动阶段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准备阶段显著低于女生;男生在意向阶段显著低于女生;男生在无意向阶段显著低于女生。

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年级之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表4),大一(M=.082、SD=.022)、大四(M=.014,SD=.118)在维持阶段上(F=43.691,p<.05)小于大二(M=.265,SD=.443)小于大三(M=.504,SD=.502);大一(M=.227,SD=.635)、大三(M=.146,SD=.523)在行动阶段上(F=62.479,p<.001)明显小于大二(M=.751,SD=.971)小于大四(M=1.436,SD=.906);大三(M=.385,SD=1.008)在准备阶段(F=3.536,p<.05)小于大一(M=.776,SD=1.316);大二(M=.346,SD=1.128)、大三(M=.330,SD=1.106)、大四(M=.112,SD=.666)在意向阶段上(F=34.572,p<.001)明显小于大一(M=1.517,SD=1.944);大二(M=.317,SD=1.223)在无意向阶段(F=5.351,p<.05)小于大一(M=.833,SD=1.866)、大三(M=1.055,SD=2.049)。

3.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运动年限上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表5),在维持阶段上,低(M=.129,SD=.336)、中(M=.352,SD=.480)、高(M=.391,SD=.491)之间存在显著性,低年限明显小于中、高年限;在行动阶段上,低(M=.429,SD=.822)、中(M=.685,SD=.953)、高(M=.594,SD=.920)之间存在显著性,低年限小于中年限;在准备阶段上,低(M=.644,SD=1.233)、中(M=.657,SD=1.246)、高(M=.486,SD=1.113)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意向阶段上,低(M=1.131,SD=1.803)、中(M=.038,SD=.390)、高(M=.162,SD=.794)之间存在显著性,低年限明显大于中年限,且明显小于高年限;在无意向阶段上,低(M=.789,SD=1.825)、中(M=.381,SD=1.332)、高(M=.540,SD=1.563)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现状

结果表明各个阶段上的分布呈现出相同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这说明被调查的学生中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太少,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形成习惯。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15]。

(二)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上的差异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指出,男生每次锻炼时间要比女生长,每周锻炼次数比女生多,每次锻炼强度比女生大,锻炼坚持方面要优于女生,这些都足以说明男生在行动和维持两个方面要优于女性。同时指出,男女大学生基本上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女生的外貌动机明显高于男性[16]。《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17]指出,男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育锻炼的坚持度高于女大学生。女生对爱美之心的追求,使得女生在意识上都优于男生,但以缺乏同伴陪同、气候不佳等为由会使女生在行动和维持两方面低于男生。

总之,形成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性格、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原因。孙娟[18]还指出女性受到女性文化和守旧观念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极大阻碍了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意向。

(三)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上的差异

维持阶段指长期保持有规律的运动。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入大学,不明确自己目标,因此有很多空闲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大四学生经过前期有规律的保持运动,在此阶段学业压力减少也有更多时间去维持运动。而大二、大三学生虽有锻炼意识,但面对各种诱惑犹豫不决,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维持运动。

行动阶段指经常锻炼,但持续时间不长。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每周都有大学公共体育课,以及每年都有体质测试与体育成绩挂钩,甚至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出早操,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大四学生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电子产品和环境等的影响,导致学生花在运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准备阶段指正在为体育参与做出相应的准备。大三学生虽有意向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以缓解学业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但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无太多时间去为体育锻炼做过多的准备。而大一学生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方面都无过多压力,故有充裕的时间去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教材、视频等途径为参与体育锻炼做准备。

意向阶段指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还未参与。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实质相当于玩,自然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大学相对于大一学生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受媒介公众人物好身材的影响、健身运动的宣传等影响,开始有了运动的意识。而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渡过了大一懵懂的阶段,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规划,且已养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要不要进行体育运动比较犹豫。

无意向阶段指未来并没有打算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原本就不喜欢运动,在大一、大二阶段都没被体育氛围熏陶,到大三更不可能参与运动当中。对于大一、大二学生,由于学校强制性活动被迫参与到体育当中,体验过体育运动的乐趣,但仍然犹豫不决。

(四)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上的差异

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由于低年限学生刚接触体育锻炼,怀有新鲜感,但对锻炼的价值以及好处还未完全认识通透,锻炼意识不太强,不会花过多时间去维持锻炼。中年限和高年限接触时间更长,更能明白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价值以及带来的好处,锻炼意识更高,愿意花时间维持体育锻炼。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得知:

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特点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和有体育锻炼习惯者少,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者多。

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在维持阶段和行动阶段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准备阶段、意向阶段和无意向阶段显著低于女生。

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大四在维持阶段上小于大二小于大三;大一、大三在行动阶段上明显小于大二小于大四;大三在准备阶段上小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意向阶段明显小于大一;大二在无意向阶段小于大一、大三。

4.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在运动年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维持阶段上,低年限明显小于中、高年限;在行动阶段上,低年限小于中年限;在准备阶段上,低、中、高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意向阶段上,低年限明显大于中年限,且明显小于高年限;在无意向阶段上,低、中、高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建议

在性别、年级和运动年限差异影响下所存在的体育锻炼问题,学校应加强女生体育锻炼,适当开展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积极改善女生体育锻炼状况。同时,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提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计划地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宫宸(1987-),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项目名称: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类别:东北电力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2139。

参考文献:

[1]Wang YY. Subjective employment obstac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predictor model based on deep learning[J].2022,22(1):1-7.

[2]周晶,马得汶.医学人类学视角下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3):209-216.

[3]朱冠仁,曹文文,毛圣力,等.大学生学业压力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7):991-994+999.

[4]Prochaska JO. & DiClemente CC.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of smoking: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change[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1(3):390-395.

[5]程小虎,李育才.体育运动队中的内聚力[J].湖北体育科技,1994(03):35-38.

[6]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5(12):76-83.

[7]Hirvonen N, Huotari ML, Niemelä R, & Korpelainen R.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63(9):1804-1819.

[8]程小虎,李育才.体育运动队中的内聚力[J].湖北体育科技,1994(03):35-38.

[9]Cecilia O, Daniel J, Neil AS.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tensity on Quality of Life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ardiology,2017,136(2):79-89.

[10]Chang SP, Shi GS, Chen YX.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Sleep and Lif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J]. Asia-Pac J Public He,2016,28(4):356-367.

[11]李卓.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7.

[12]洪凯旋.杭州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13]江铁锋.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连续性测量)量表和变化程序量表的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郑晓,张持晨,靳珍珍,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变化程序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0):1186-1190.

[15]程小虎,卢标.一、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02):44-47.

[16]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9):50-52.

[17]邵丽丽.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关系[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21.

[18]孙娟.我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路径[J].体育学刊,2016,23(02):52-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