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演进历程与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10-289-02
摘 要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女排精神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在经历了“老一代”“白银一代”“黄金一代”和“新一代”女排运动员的传承与发展后,女排精神在新时代愈发丰富多彩、生动可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梳理女排精神的历史演进,分析女排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意蕴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 演进历程 价值意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需要一种精神来振奋民心,人民群众也渴望以一种方式来向世界展示中国。1981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上,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荣膺世界冠军。这不仅是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也是我国“三大球”项目历史上的首块金牌。以此为契机,随后中国女排乘胜追击,连续在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上五获桂冠,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女排精神”由此产生。随之,学术界展开了对女排精神的相关探讨。研究发现,国人对女排精神的关注较大程度受“成绩导向”的影响,赢球时关注度较高,而输球时关注度较低。因此,拓展及传承“女排精神”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体育领域的弘扬与发展,分析其演进历程,深入挖掘所富含的价值意蕴,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女排精神的演进历程
“女排精神”不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产生于中国女排从组建开始到赢得比赛的全过程中,并伴随中国女排一路发展和升华,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中国女排是女排精神的载体和精神承担者,一代又一代的女排运动员传承精神基因,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到祖国至上、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再到初心使命、改革创新,既镌刻了时代的记忆,也折射出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新的含义。
(一)从无到有、艰苦奋斗的诞生期(1976—1986)
1976年,中国女排开始复建,训练基地选址福建漳州,而训练场地则是由几间竹棚搭建起来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面对困难的训练环境和稀缺的比赛经验,女排姑娘们凭借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袁伟民教练的带领下赶超了世界水平。当时大江南北一片沸腾,人心振奋,全国妇联为庆祝女排夺冠,其在贺电中历史性地提出“女排精神”这一概念,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1]。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女排创造了辉煌的“五连冠”。中国女排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女排精神成为了一种鼓舞整个中华的力量,也是八十年代的中国主旋律。
(二)自强不息、逆境突破的发展期(1987—2012)
竞技体育成绩并非一帆风顺,始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深受运动员自身、对手竞技能力波动性及参赛结果评定等内外部条件影响。五连冠后,中国女排队伍面也临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女排队伍迅速崛起,竞争形势愈发剧烈。在国内,队伍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困扰,由于老一辈球员退役、系统改革、队伍结构调整、指导思想落后[2]等因素,导致中国女排在比赛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1995年,郎平受邀出任主教练,使处于逆境中的女排逐步摆脱了困境,为中国女排重新点燃了信心和希望。新世纪后,陈忠和挂帅,他以灵活巧妙的打法和个人独特的执教风格,带领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重新升起了五星红旗,女排精神再次为世人瞩目。中国女排在经历了“黄金一代”的短暂辉煌后,又陷入了成绩不理想的境地。这一时期由于教练员频繁更替和队员普遍的伤病困扰等原因,女排竞技成绩波动较大。25年里中国女排的成绩虽鲜如人意,但女排精神从未间断,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女排精神的本质并非一直获胜而是不断努力。这个低谷期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并不意味着女排精神的消失或衰退。相反,低谷期成为了一个契机,管理层开始重新审视训练方法、选拔机制和战术策略,总结失败经验,调整发展方向,进一步着力提升整体实力。正如中国女排历史上的其他低谷期一样,逆境会激发出更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使队员们能够凝聚力量、迎难而上,从而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使女排精神得到进一步淬炼。
(三)与时俱进、代代相传的新时期(2013至今)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与民族复兴的进程同频共振,2013年郎平回国再次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其开始推行“大国家队”的理念,广纳优秀排球人才,组建高水平的综合型执教团队,采用国际先进训练方法、科学的理疗措施和体能恢复手段等[3]。在执教理念上,不仅重视“三从一大”的科学化训练方针,同时也强调对运动员的人文主义关怀。在技战术上,要求每位运动员精炼掌握所有的技术,以实现全面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她们利用自身的个性,开发出独特的技巧和打法。在郎平的领导下,中国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亚锦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勇夺冠军,并在2019年国庆前夕,又以11连胜压倒性的优势成功卫冕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重新站回了世界排坛之巅。女排精神也因此再次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女排在经历了辉煌时期的万众瞩目后,又经历了低谷时的否极泰来,在大风大浪的考验中永葆本色。女排精神同样也伴随女排运动成绩的起伏跌宕,得到了历练,得到了升华,愈加的生动,愈加的可贵。这种顽强奋斗、敢打敢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品质,在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时永不言弃,自信无畏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排道路。
二、女排精神的价值意蕴
进入新时代仍要继续大力弘扬女排精神,直接原因是中国女排取得了辉煌战绩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这是女排精神的表象。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女排精神所具有的丰富价值意蕴。价值意蕴是指在不同时期,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在女排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时代价值意蕴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极大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女排的辉煌成就激励着无数中国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之时,体育记者鲁光在撰写的《中国姑娘》一书中,首次将“女排精神”的涵义阐述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4]。女排精神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题,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在女排精神的孕育期和诞生期,中国女排的精神主要表现为“苦练技术、顽强拼搏”,这种精神虽然具有时代特征,但更多的是表现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竞技状态。而在女排精神的发展期和新时期,女排精神逐渐转向爱国主义的主题,强调“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要义,而女排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鲜明的体现。还有研究者指出女排精神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祖国至上、勇攀高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等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念[5]。女排精神是中国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典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提供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价值,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既有共同的内容,又有独特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寻找精神支柱的时代,女排精神承担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之初,女排精神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宣传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女排精神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标志,各行各业都在自发地以女排为榜样,积极学习女排精神,为争取尽早完成现代化而奋斗。经过历史的变迁,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得以发挥重要作用。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女排代表时指出,女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女排所展现出的精神代表了时代精神,奏响了时代之音[6]。步入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实践价值集中体现在能够激励中国青年前行,彰显中国精神,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与思想力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经济价值方面,女排精神还可以成为“引燃芯”和“助推剂”,助力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女排精神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其符合我国全方位的发展需要,顺应了时代对精神的呼唤,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中国女排是当今中国体育健儿中的典范,女排精神也是中国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先进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女排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了一种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一种精神来面对和克服。而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激励方式。无论是在物资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女排精神对于凝聚社会力量,激励人民顽强奋斗的价值始终不变。不同之处在于,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在国家主导、民众认同下,发挥着鼓舞人民信心、激励群众奋起直追的榜样作用。而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除了体现在思想政治领域外,还充分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辐射范围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王军伟,张岚,余丁友.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及文化效力构建[J].体育学刊,2017,24(03):35-39.
[2]李慧,李红霞,杜雅,等.女排精神的演进逻辑与价值意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05):53-58.
[3]雷小明.中国女排“大国家队”理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5):103-106.
[4]李佳宝.竞技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共建:“女排精神”产生和传播的历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03):44-48.
[5]舒为平,李军,王世伟,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6):18-23.
[6]朱基钗.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光明日报,201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