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

——基于体育心理学的视角

冯启基 黄旭 周伟宏
  
体育时空
2023年19期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10-266-02

摘  要  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通过文献资料和实证、观察研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及其时间长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和文献资料回顾,得出了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自尊和自信心以及增加幸福感等。因此,发起人应该积极发展体育运动,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体育锻炼。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体育心理学  观察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体育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参与运动的人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采取研究和干预,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健康参与运动中受益。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们面临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是最常见的身体锻炼方式之一,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们对此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自尊和自信心,增加幸福感。这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式。

(二)研究问题

通过上述背景,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关键问题,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体育心理学如何发挥作用于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心理指导作用?

(三)研究目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科学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根据个体需求定制的适当体育运动计划可以显著改善心理和身体健康。因此,在体育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探索和发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基于科学理论、实证数据和前沿研究,为个体定制体育运动计划提供指导。本文旨在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并为运动健康参与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证据,我们将为个体定制适合的体育运动维度提供参考。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帮助

1.从健康角度出发。运动刺激身体循环系统,改善心血管健康、心肺功能和氧合程度,增强骨骼、肌肉和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升身体机能表现。2.从心理角度出发。运动刺激神经递质分泌,唤起愉悦、兴奋等情绪,提高心理幸福感和正面情绪,培养积极生活和工作态度。3.从社会角度出发。运动促进信任、尊重和默契,培养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4.从生理角度出发。运动改善睡眠质量和适应能力,提高生理机能水平,消耗能量助入睡,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应变能力。

(二)体育运动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抑郁症。锻炼提高幸福感、缓解抑郁症状、增强自信、提高运动热情,持续锻炼可减轻抑郁症状。2.焦虑症。锻炼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改善睡眠质量,长时间锻炼有助于降低焦虑症发病率。

(三)运动利于疾病的预防和防护

运动可降低血压、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糖尿病风险;消耗能量和脂肪,减少脂肪积累,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促进钙吸收,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

我国古代医学著作记载了身心间的关系问题,强调运动有益于身体和精神健康,并描述了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宣泄作用。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降低个体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体育运动作为心理干预手段具有多方面的降低心理压力的效果,同时运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方式,通过运动可以转移负面情绪、扩大社交圈子、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情绪、心境、焦虑、抑郁、认知功能、自我概念等许多心理健康指标有密切的关系。金卫东认为,正常人经过剧烈锻炼后感到原有的焦虑、抑郁或愤怒减轻,特别是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Petruzzello的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具有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的总体降低效应。

(一)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1.分散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体育运动通过分散注意力假说改善心理健康,将个体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参与体育运动可减少对自我内在的关注,分散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此外,体育运动有益于个体心理健康的激素分泌,促进愉悦和放松。需要注意的是,分散注意力假说不是唯一机制,还涉及其他多种因素。2.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会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相信自己能表现出色并取得好结果的个体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任务,不再感到无助或无趣。此外,参与体育运动可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心理健康。3.社会交互作用假说(Social interaction hypothesis)。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参与体育运动可缓解孤独感和社交隔离等状况,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团队运动可增强社交支持感受,提高情感健康。对于羞涩或社交困难的人,体育运动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交障碍。

(二)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

1.胺假说(Amine hypothesis)。人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刺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情绪状态,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愉悦和放松感,增强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提高免疫力。此外,体育运动还能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和睾酮等内源性激素,改善身心健康。2.内啡肽假说(Endorphin hypothesis)。内啡肽假说是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另一个可能的生理学机制。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物质,与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一样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快乐荷尔蒙”。内啡肽在脑内和外周神经细胞中产生,调节疼痛和情绪。它与体育运动高度相关,在锻炼时产生身体和情感感受。运动过程中,人体释放内啡肽,刺激感觉神经元,增强身体和情感体验。多次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大量产生,放松身体、控制自我、改善情绪和减轻压力。内啡肽假说认为,运动刺激内啡肽分泌,缓解紧张、焦虑、疲劳和疼痛,提高身心健康。3.心血管功能假说(Cardiovas cularfitness hypothesis)。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也可能涉及心血管功能假说。该假说认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心血管功能,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体育运动需要心脏消耗更多氧气,因此人体需要增强心血管功能以适应运动需求。长期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健康水平。具体来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和肺部摄氧能力、降低血压、改善心律、增强血管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效应有利于身体健康,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此外,体育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保护心血管系统,延缓衰老过程。这些益处不仅改善身体状况,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四、各类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力量,刺激内啡肽释放,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提高心情和注意力。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和骨骼力量,同时增强心肺功能和灵敏度,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和自尊心。瑜伽是一种综合性运动方式,通过静态伸展和深呼吸提高身心健康,缓解压力、焦虑,改善睡眠,提高注意力和意识,促进人与自然感知和交流。户外运动将运动与自然融合,如远足、攀岩、野营等,消耗精力、缓解压力、增加内啡肽水平,提高警觉性、自信心和对未来的信心。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回顾。写作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围绕“运动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运动与心理应对能力的提升”“体育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综述和文献进行对比,包括近年来公共健康和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综述和深度研究。2.观察法。通过对本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日常观察以及采访调查,对问题进行对比研究。

六、研究结果

1.文献资料回顾。文献回顾表明,体育运动对身体、心理、社交和生理适应都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并提高适应能力。此外,体育运动对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进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也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情绪、心境、焦虑、抑郁、认知功能、自我概念等许多心理健康指标有密切的关系。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一下六种机制所影响的:分散注意力假说、自我效能理论、社会交互作用假说、胺假说、内啡肽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实证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2.观察法研究。通过观察法研究,发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95%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每周充足的体育运动时间可能有助于学生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七、讨论

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实证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包括强身健体、辅助治疗疾病、抵抗抑郁症及康复治疗等,主要通过六个机制实现,如自我效能理论、胺假说和内啡肽假说等。研究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和设计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未来应更多地研究何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最大,以及运动的时长、方式等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程度有无变化,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八、结语

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增强体质的同时影响人的认知、情绪、人格和应激等方面,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可分散学习、生活压力,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积极影响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言语交流为主的体育活动,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交技能。长期运动可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治疗心身疾病,但效应与运动类型、运动负荷、年龄、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有关。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能最大发挥心理效益,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05):118.

[2]McInman A D, Benger B G. Self– concept and mood changes associa -ted with aerobic dance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45:134-140.

[3]Martinsen E W. 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u-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sycho-logy,1993,24:185-199.

[4]金卫东.精神免疫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7.

[5]Petruzzello S J. Ameta– 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 Outcomes and mechanisms[J]. Sports Medicine, 1991, (14):8-10.

[6]BahrkeM S,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J]. Cogn Ther Res,1978,2(4):32-33.

[7]Bandura A.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Rev,1977,84:191-215.

[8]Nicoloff G, Schwenk T S. Using exercise toward offdepression [J].Physician Sports Med,1995,23(9):54-58.

[9]Dunn A L, Dishman R K. Exercise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J]. Exerc Sport SciRev,1991,19:41-98.

[10]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