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11-181-02
摘 要 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它正在以其特有的优势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体育 融合与创新 体育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乃至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并应用于具体的工程领域,使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学习和工作的新兴技术。通过智能数字平台与设备,让人工智能赋能体育课堂,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分析学生健康状况等,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体质档案,并生成专属的运动处方。因此,在新时期下,高校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的智能技术,使其与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融合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观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由于课时少、缺少场地、器械等原因,这就导致了学生因缺少体育锻炼从而使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再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而且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最后,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势在必行。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北京冬奥赛场上,科技与智能在体育界的运用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而把人工智能赋能在校园体育上,人工智能及其设备展现出其识别精度高、复杂场景的适应性强,反馈与评价迅速准确等特点,其可以为体育教育提供高精度、强实时性的姿态辅助与数据分析支持。通过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运动过程和状态,生成个性化分析结果,并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帮助老师实现精准教学与精准指导。
同时,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动课程体系
教育数字化迅速发展,科技力量在协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方面愈发重要。随着人工智能进入到体育与教育领域,体教融合的高质量探索、实践与落地已经越来越近。在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方面在构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课程体系上,通过高精度的动态动作识别、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手段,能够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数据信息,例如身体运动情况、动作掌握程度等,做到实时监控,实时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了解自身的运动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地指导学生。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地监测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在排球训练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排课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运动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和运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为学生量身定制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处理后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得出学生对运动动作掌握程度、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具体掌握情况。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或者是比赛,以达到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目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动课程体系。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智能排球课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每一个排球队员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得出队员在排球训练过程中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是否健康等。此外,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针对不同队员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从而提高训练效率。除了排球以外,目前高校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中,在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自评、同学互评以及学生测试成绩等进行评定,评价内容相对单一,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学校可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储存下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和发展方向上的选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运用智能运动分析系统对学生在不同项目上所达到的运动水平进行记录与分析,为学生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为教学及训练提供依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以及内容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避免运动损伤。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运动数据,并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及运动水平对其进行科学、个性化的教学,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还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智能运动分析系统可对学生在各个项目上所达到的运动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记录和分析,可为体育教学及训练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学生在各个项目上所达到的成绩和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记录与分析,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及反馈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五、建设高素质的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教育数字化发展风起云涌,这是传统思维与现代化发展交织碰撞的时代,要想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服务,首先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个人层面。教师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下的变化和挑战,要主动超前做好准备,积极融入教育发展大潮,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灵活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个人能力素质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的期待相契合,与教师的职责相匹配,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做到教师与学生双向发展。
在学校层面。高校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为体育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机会。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只有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要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高校应该结合教育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育人目标。此外,高校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需求及需求变化趋势,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资源共享等功能,还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来预测学生学习成绩、调整教学内容等。因此,高校要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运用来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和变革,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六、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和努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并能够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朝着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指导教师:李想;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柳,张玉璩,李永萱,等.人工智能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16):85-86.
[2]黄丹.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招聘的人才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9(03):11-13.
[3]郑海燕,彭明华.人工智能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79-80.
[4]尹苗苗,崔国旗.人工智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文教资料,2017(16):55-56.
[5]杨瑾,何莲.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