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郭燕 陈培培
  
体育时空
2023年23期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12-009-02

摘  要  本研究基于“放管服”改革背景,结合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开展具体问题,探讨具有可行性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与管理方案,旨在为实现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现路径,重启并完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工作,将武术真正融入基层居民生活,实现武术参与人群的不断增长,为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和南岭传统武术文化的振兴和弘扬推广筑牢基础。

关键词  武术  指导  服务  发展

一、“放管服”改革背景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应持有的专业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是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取的主要依据。

2020年1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提出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要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分步进行取消与转换。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原来的政府认定改为社会化等级认定,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真正发挥用人主体的作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机构的职能转变,提高体育社团的公共服务能力。

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关乎国民文化自信建设,水平类项目职业资格“放管服”改革还处于转变过程中,亟需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普及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指出“激发武术产业发展活力、弘扬武术传统文化、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对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特别强调了“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武术运动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武术社会指导员和武术执教人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对群众参与武术运动的服务和引领作用。”

广东省武术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广东省武术人口发展,是广东省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目前,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工作处于暂停状态,迫切需要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与要求,重新制定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具体实施方案,以保障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推广与普及,进一步推进武术行业规范发展。

三、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与发展现状

目前,公开报到的关于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研究尚较少,且多数研究开展于国家水平类项目职业资格“放管服”改革之前,改革之后的相关研究未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在之前的研究中,学者对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推广与普及的重要性达成一致,均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武术社会指导员是提高武术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有力保障。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关注度与社会普及率较低,培训过程中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脱离市场需求、准入门槛较低、从事人员青年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待解决问题,进而引起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受限。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监督与管理机制也是多数研究者认为需要改进之处。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亟需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民众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和培训服务、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进而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前,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考评工作的等级最高为四级(中级),2018—2020年,共计开展武术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7批次,武术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4批次。根据2018—2020年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数据初步分析,广东省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开展考评的等级较低,整体层次有待提高,同时培训的批次、人数具存在不稳定性,其中不乏疫情影响因素。对比2018—2020年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情况,数据显示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的批次与参加培训人数远远少于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侧面反映了跆拳道行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较高。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项目,应重视起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问题。

四、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调查分析广东省武术教育行业规范具体要求与实施情况、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就业方向、国民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等内容,分析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与普及的有效路径及关键性问题。

其次,对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往年开展情况展开调查,结合对比跆拳道、健美操、健身教练等同为水平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项目开展情况,具体分析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往年工作开展及公共服务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放管服”改革后其他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实施办法,找出可借鉴之处。

再次,将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核相关制度文件、构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思路、考点单位孵化建设方案整理成册,交由武术行业专家、从业人员、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并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

最后,整理与分析反馈意见,重新修订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实施办法、鉴定工作指南、培训大纲等制度文件,考点单位孵化建设方案,构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思路,最终形成具有可参考价值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广东省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水平类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工作人员、培训师、持证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研究内容包括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与普及的必要性研究,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往年开展情况研究,广东省内跆拳道、健美操、健身教练等同为水平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项目开展情况研究。

2.研究内容。一是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与普及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分析武术教育行业规范具体要求与实施情况、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就业方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等内容,体现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与普及的必要性。二是广东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培训往年开展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往年广东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培训举办的期数、参与人数、通过率以及证书的使用率与人员后期管理记录;广东省武术社会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实施办法、鉴定工作指南、培训大纲以及培训师的资质管理等相关规定文件。三是广东省其他水平类职业鉴定开展情况对比调查。重点调查与对比跆拳道、健美操、健身教练等项目。对比往年开展情况,分析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往年开展中的优势与劣势。调查自“放管服”改革后,由社会机构组织或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项目培训与考评实施办法,以及具体实施情况。四是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其一,为完善和重新修订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实施办法、鉴定工作指南、培训大纲等制度文件提供参考和借鉴;其二,拟定社会机构组织或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方案,促进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考点单位的孵化和建设;其三,提出构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思路,为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与服务提供具有可参考价值的实现路径。

五、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研究针对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需求,提出两方面具体措施,以促进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一是调研与实地考察,重新修订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实施办法、鉴定工作指南、培训大纲等制度文件,加快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评工作恢复进程,积极推进广东省武术行业规范发展。二是根据“放管服”改革精神与要求,设计拟定考点单位孵化建设方案,同时初步整合往年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信息,提出构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思路。为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监督、管理与服务提供具有可参考价值的实现路径,从而提高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与实用效益,促进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考核工作可持续开展。

★课题:广东省体育局科研项目GDSS2022N096“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广东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娇.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逻辑路径研究[A].第三届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21:40.

[2]薛文忠,能建坤,梁汝佳.论职业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05):56-58+63.

[3]李贺林,吕旭涛.河南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及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37-39.

[4]王小东,张弘,刘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发对策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5(04):33-37.

[5]王军,杨安花,李成银.增强人口体质与武术市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98-99.

[6]吴金荣,罗畅伟.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04):44-46.

[7]武传澍,李德基,尹国志.“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5):227-23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