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饭圈”文化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探索与实践

汪雯 张铁雄 王茜 刘刚 唐宁潇
  
体育时空
2024年2期
湖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1-045-02

摘    要  基于“饭圈”文化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首先分析“饭圈文化”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导向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其次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导向。体育课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科目之一,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加强榜样引领等,来增强学生的认同与践行,从而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  “饭圈”文化  价值观培养  价值观导向  大学生价值观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爆发式发展,一部手机便知天下事,一些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来说倍感压力。价值观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教育部教高〔2020〕3号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在道德培养方面的学科优势,研究在大学体育课中融入正确价值观,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是社会的微缩形式,也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重视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育,用其来武装大学生头脑,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对人的价值的看法,“人的价值,就是客体的人同主体的人之间的价值关系。”[1]价值观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个具体事物价值的评判所形成的原则与标准,具体表现为一种外界事物是否符合道德与审美判断,并能够通过这种判断去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2]。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自我认知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尤其是在当前媒体信息多样、内容无优劣之分、价值导向多元的情况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日益凸显。

(一)“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

“饭圈”则是专指因共同喜爱的对象而自觉自愿结合起来的“粉丝”社群。“饭圈文化”本质上由“粉丝文化”演变而来,即在移动互联网年代,“粉丝”社群内的社员在依靠互联网与偶像和社员开展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3]。近几年,网上爆出一些演艺界明星或网红人物的私生活风波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作为明星或网红的一些公众人物,在社会当中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影响。少数公众人物道德水准低下,只靠颜值取胜,而其“粉丝”又多是无社会经历的未成年人或社会经历尚浅高校学生,这样形成的“饭圈”对“粉丝”的价值观误导极大,有害无利。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评论“人气越高越要检点自律,越当红越要遵纪守法”。失德艺人及网红超高的关注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包括: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饭圈”文化能一定程度影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价值判断与追求,影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往往会作出好与不好或应该与否的不准确判断;还应有审美观、是非观、消费关等。

(二)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也包括意识形态的体育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体育行为文化,以及体育制度文化[4]。体育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资源及体设施等。体育精神文化包括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根本存在的社会性质,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际交往等。体育制度文化包括各类型校园体育文化节、校运动会、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校制定的与体育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大学生在校园当中是体育文化直接参与者与受益群体,所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发挥特别的育人功能从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体育文化的众多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重点培养方向的价值观,形成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的价值观,并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的大体育观。

三、公共体育课培育正确价值观导向模式

体育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5]。在高校新课改的教学形势下,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对其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完善,而是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完善其自身的品格以及素养。在高校的体育课中,应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

(一)体育课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本学期应学的体育项目之外,还应掌握该项目裁判规则的理论知识,并在体育课上把其用于实践中,开展教学比赛,让学生在执裁的过程中体验竞技运动的严谨规范、严格执裁和犯规必罚,做到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公平公正和果断裁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绝不“犯规或踩线”。逐步以体育实践课程和网络教学手段加强裁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理性思考和思辨判断能力等重要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对碰到虚拟世界与自我幻象的问题时对自己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二)体育课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

设计教学内容应与了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的细节相关联,让学生的审美角度从演艺界明星或网红人物转移到奥运健儿的视角上,提高体育榜样的力量。榜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活动[6]。教师可以奥运冠军等一系列榜样为载体,结合体育、美育和思政的教育目标,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教育的活动,包括对学生身体和思想施加美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体育课加强体育价值与人文教育价值的联系

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是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当前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萌发的时期,大学人文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7]。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为培养学生准确对社会价值观导向的能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进行体育实践活动和精神、思想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需不断学习,加强素质教育培训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多样化方法与手段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时刻要把“立德树人”“健身育人”的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宣传栏、校报、公众号、官网等都可以开辟体育文化板块。新媒体时代,学生更加喜欢的是网络传播媒介,如小红书、抖音、微信、QQ等,所以学校在宣传体育文化时也应当重点开发这些媒介,将图片文字以及短视频等融合在一起,丰富体育文化宣传种类,并鼓励学生参与宣传活动,转换他们的角色,成为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或传播载体,以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校可邀请体育知名人士来校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名人榜样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覆盖全校,扩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处于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本身就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而“饭圈文化”因为其自身的感染力,往往会受到大学生和青少年的关注,所传递的信息自然会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阶段体育活动也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体育课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正向模式对学生的辐射和吸引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家长、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履行职责,组织、带领他们正确认识、了解“饭圈”,正确认识演艺界明星和网红与粉丝的关系,拿掉明星身上的滤镜光环,引导大学生文明理智追星,也可以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汪雯(1989-),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32153。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程前远.“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3]苏东兰.“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广西师范大学,2022.

[4]刘青.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59.

[5]张细谦,陈琪.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6]李言.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0):51-53.

[7]吕晓芹.大学人文教育的坚守与创新[N].光明日报,2015-05-10(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