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羽毛球课程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

陈强
  
体育时空
2024年2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1-065-04

摘    要  羽毛球课程建设和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习和参与羽毛球运动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形式,有利于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校羽毛球运动队水平和成绩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有利于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了解羽毛球的起源、发展与现状,懂得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观看礼仪,知晓羽毛球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基本理论,掌握并会熟练运用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使学生具备利用羽毛球运动进行身体锻炼和参加羽毛球比赛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羽毛球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学得基本规则,引导学生羽毛球入门,使学生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熟悉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培养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勇于拼搏、每球必争的比赛意识;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顽强拼搏,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项目研究内容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定位准确、分工合理,项目预期成果可达成度高、具有辐射度,能有效提高羽毛球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一流课程  羽毛球课程  建设与实践  路径

一、羽毛球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特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羽毛球的起源、发展与现状,懂得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观看礼仪,知晓羽毛球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基本理论。

2.能力目标。掌握并会熟练运用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使学生具备利用羽毛球运动进行身体锻炼和参加羽毛球比赛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羽毛球乐趣,增强身体素质。

3.思政目标。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树立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优良作风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正确对待运动竞赛中的成功与失败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特色

课程特色1。本课程内容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理论实践互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特色2。羽毛球在线开放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运动分析软件能有效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诊断,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提高改进动作。

课程特色3。本课程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术和理论水平,通过羽毛球专项体能训练,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我校体测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二、与校内外同类羽毛球课程相比,本课程的亮点、特色

(一)游戏和韵律操代替传统的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1:队列队形练习、反口令练习。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中来。

2.准备活动2:抱团游戏。

3.准备活动3:羽毛球球拍韵律操。

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力,提高学生对步伐和羽毛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增强学生上羽毛球的兴趣。

(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

1.思政教学法。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根据每一章节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深入挖掘羽毛球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中润物无声地进行体育精神、团队意识、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等思政教育,实现身体素质和思政素养双提升。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直播、励志短片等媒介,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烘托课堂氛围,更能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比如,引入体育名人、奥运/残奥冠军、长征历史等先进事迹,通过新媒体教具,视频影像资料播放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及求知欲望。

2.教师示范法。教师带领学生做挥拍练习和步伐练习等。

3.完整与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要求学生要把技术动作做规范和流畅,对个别问题动作,进行分解练习针对性训练。

4.游戏法和比赛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比赛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趣味性。

5.纠正错误法。对训练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比如击球瞬间击球点过低或者球拍面不正,可以采用对墙练习或者击悬挂羽毛球针对性训练提高。

6.运用团队式教学模式(TBL)进行教学。团队式教学模式(TBL)是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

7.利用多球训练法教学。多球训练能更好地规范和定型技术动作。

8.运用击打悬挂球的方法辅助教学。击打悬挂羽毛球,主要是解决羽毛球击球点低或者击球瞬间球拍面不正的问题。对于整个羽毛球教学及运动技能形成的各阶段均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9.利用绳梯、橡皮带、阻力球拍、哑铃、杠铃、原地和行进间专项素质提高体能。

三、羽毛球课程建设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一、大二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表1)。

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步伐采用抱团跑游戏、前后触网跑和羽毛球球拍韵律操热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准备活动充分,防止运动损伤。基本部分通过多球训练方法规范定型技术动作,运用Dartfish运动分析软件,诊断学生技术,利用团队式教学模式(TBL)进行教学。通过安排游戏教学,既增加了课堂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羽毛球技术。

结束部分跟随音乐运用呼吸放松法、静力性拉伸法等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四、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羽毛球课程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

(一)思政元素的融入

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树立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优良作风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正确对待运动竞赛中的成功与失败的优良品质。深入挖掘羽毛球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中润物无声地进行体育精神、团队意识、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等思政教育,实现身体素质和思政素养双提升。比如,在羽毛球课堂中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羽毛球队包揽五金的历史时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集体荣誉,灌输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通过体育课程设计去加强团结、集体、凝聚、核心的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思政教学新模式,反映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育教学的应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起到教育、陶冶、感染、影响作用化手段。

(二)利用智慧树等线上平台进行教学

采用智慧树、超星、微官网等教学平台支撑线上线下课堂的有效开展,并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目微课。针对部分章节采取线上云课堂课前任务预习、教学视频回放和单独辅导的形式,同时引入GIF动图等技术展现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技术动作,激发学习兴趣,弱化学习难度。

线上平台:智慧职教云课堂+微官网+超星多平台有效互补,实现全方位交流互动。线下教学:师生处于同一空间面对面交流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数字化资源:视频+动图直播回放资源。将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改成分组自学、创意答题、团队比拼、思政测验等新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充分讨论,然后进入课堂进行深入且有针对性的讲解。监督和维护课程讨论区,及时答疑解惑并确保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在线课程的技术动作分析与训练方法的演示做到了随时随地,不断重复,而且保证了技术示范的正确性与练习方法的多样性。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协同促进学生对羽毛球技术和知识的高效掌握,结合学生评价和线下对学生的访谈,不断总结,改进教学。

(三)本课程课程实施中,不断完善《羽毛球》课程教学资源。

立足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三育并举思政教学新模式,以PPT、视频、动画动图等多媒体形式丰富课程资源。修订了课程标准,完善了教案及授课PPT,共制作微课5个,课堂实录3个,动画1个,动图若干。共计为50个课程资源,访问量8000人次,访问时长321534分钟。如此既涵盖了课上所必须课程资料,增加了课程思政的视频及相关动画,又对学生锻炼实行了监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与企业合作开展羽毛球实践教学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或平台,建设羽毛球课程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资源等,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协同育人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实训实践需求,提供建设方案、软硬件配套实训平台,与高校联合建设现代学习型校内实训实践基地。同时派遣企业工程师提供实训实践教学服务。通过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和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基地建设经验和方法。项目将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和企业的信息共享营造构建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开展羽毛球实践教学。

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比如提供场地,分析技术动作的软件等,开展羽毛球实践教学。深入了解高校羽毛球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和优化状况。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提高羽毛球实践教学效果。强化项目合作平台构建,要想提升羽毛球课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当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走出去,在提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潜力。深化校企政三方联动机制。羽毛球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力量。政府作为主导,在提供实践教学支持政策的同时,也应当制定科学的评估机制。企业作为最终用人方,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践平台,高校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力量,主要负责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建设。政府、学校以及企业在这一协作机制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五)后期项目实施规划

本课程内容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理论实践互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术和理论水平,通过羽毛球专项体能训练,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我校体测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1.进一步形成羽毛球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推广、复制的具体课堂典型教学实践案例,形成案例集册供一线教师实践应用。

2.为高校体育教师羽毛球教学设计了简单、高效的个性化羽毛球课程,能有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益,推进核心素养和思政素养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精准落实,为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3.课程组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高级别体育会议上交流,对高校羽毛球课程建设优化能起到一个参考或者借鉴作用,也为其它体育项目课程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促进羽毛球课程的共享,以服务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通过开展羽毛球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建设经验和方法。

5.紧贴行业用人需求,搭建符合行业需求与羽毛球实践教学需求的、能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完成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至少一个标准班的羽毛球实践教学。以项目为驱动,开展羽毛球项目实训实践教学;项目成果要有丰富的支持材料,如文档、数据、图表等形式。

6.教师加强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课程团队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准确把握知识重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团队教师互相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料,对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开展高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培训设计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或者讲座,分享相关政策、实践案例和研究论文等。

五、结语

通过羽毛球课程建设与实践,能培养学生为终身运动者,增强学生体能,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运动常识、裁判法、体能与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方法,能够良好运用羽毛球基本技术与技能。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做出相应运动处方,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为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型人才打下坚实的革命基础。培养责任担当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充分融合,传承我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问题解决者通过体育锻炼,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懂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培养优雅生活者善于在运动中发现美,懂得正确的欣赏他人,理解他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体面的输和赢,同时能够尊重对手。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帮助他人,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完善人格,做一名拥有“野蛮体魄与文明精神”并充满正能量的当代大学生。

★基金项目:1.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726542807276):《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羽毛球课程建设与实践》。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德育支持和评价研究》,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23TY0219)。3.202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建思政宣传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运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子童.广东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羽毛球专项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2.

[2]吴海英,马晨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羽毛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20,41(02):134-135.

[3]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6):92-93.

[4]陈传浈,周威.大学羽毛球“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学刊,2017,24(05):98-101.

[5]曹汀汀.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6]赵来安,马连鹏.陕西省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04):117.

[7]丁聪聪.现代科技对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7(16):25.

[8]孙卫星,杨心怡.习近平总书记“六个下功夫”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高校《羽毛球》课程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C].202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