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探索研究

付淑洪
  
体育时空
2024年12期
淮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6-104-02

摘  要  通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出和大课间对于中小学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为当代中小学生提供科学运动的大课间环境和活动内容形式。研究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呈现在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系统分析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特征,提出中小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想法和期待值,探讨中小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满意度,为在学校选择更多的有氧大课间体育活动运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大课间  体育活动  创新探究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中小学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从我国开展“阳光体育”以来,就力求通过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鼓励学校开展不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属于学校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体育活动[1]。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在阳光大课间口号的主张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和探索也此起彼伏[2]。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

大课间在最开始叫“课间操”,早在很久以前就已有学者研究。刘春燕、李青指出的是课间操是一种形式,是属于学校体育活动范畴,是安排在课间进行的操类性活动[3]。学校体育把大课间完美利用起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4]。体育大课间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缓解学习的压力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从长远角度来看有着重大的意义[5],值得我们更好地探索创新。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

早在1979年,“课间体育活动”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刘绍曾先生在翻译苏联《学校体育》的期刊时首次出现了“课间大休息”一词[6]。从1999年起,教育部也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了“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每天需要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7],促进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也在不断被探索和创新。

(三)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体质”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的文章之中[8],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冯叙伦,发表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0]。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各方面的健康水平,还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培养工作,更关心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二、新时代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动力

“特色”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学校特色或者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因此要在传统的大课间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也可以保留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刘耿逊认为特色体育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体育[11]。莫建山认为,体育特色是指通过具有代表性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校的教育特点都能表现得更加突出[12]。为此,应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鼓励学校教师的参与热情;加大领导的支持力度;做好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措施;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大课间活动氛围。

(一)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愈来愈多,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13]。中小学生是各方面发育关键期和重要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2002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面明确表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要在25%以上”[14],该标准是为了测试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以便更好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收到良好成效。

(二)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意识”一词属于心理学的一个范畴,让心理产生动机的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事物的内部,比如情绪、性格等;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外界的影响,比如对某个事物兴趣,颜色等。在传统的大课间活动中,内容较为单调、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5],在终身体育意识视域下,学校需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活动形式,创新出符合学生、符合学校、符合地区的新型的学校大课间。

(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能力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详细阐述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意见”切实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6]。在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7]。

三、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样化、特色化开展

自开展“阳光体育”以来,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已经百花齐放[18],地方以及学校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特色的运动项目。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了解到许多学校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已经丰富多彩了,比如花样跳绳、Tabata体能训练、球类、韵律体操、手势舞蹈、武术等。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

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指能够展示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包括音乐、舞蹈、服装、饰品、特色节日及民风民俗习惯等[18]。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还可以将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渗入在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中,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例如,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中,以民族为主题开展特色大课间,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展开。通过科学的组织,经过多方面的创新[18],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二)创新探索多样化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

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可以引入地方特色体育项目[19],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师生参与和互动,教师应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探索更多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项目和活动形式,为培养健康、阳光、向上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四、结语

中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根据中小学体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强化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多样化、特色化的开展策略,为未来学校大课间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姜孟超,周芳,王俞生.平度市小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22,43(06):77-82.

[2]马博.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8):76-78.

[3]刘春燕,李青,谭华.热现象中的冷思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4,21(01):16-18.

[4]吴顺.体教融合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的动力基础、现实困境和促进向度[J].运动精品,2023,42(09):8-10.

[5]赵荣.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2023(09):137-139.

[6]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8-30.

[7]李忠伟,李晓鹏,汪如锋.美国学校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实施策略及经验启示[J].体育教育学刊,2023,39(06):87-94.

[8]路漫漫.《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1.

[9]施飞.农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一主自选”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体育文化导刊,2017(04):151-155.

[10]张鑫梅.成都市初中阶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困境及对策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2.

[11]刘耿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12):28-29+32.

[12]莫建山.培育特色项目促进阳光体育——利用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1):246-247.

[13]吴勇.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效果的治理研究[J].田径,2021(12):18-19.

[14]周铭扬,谢正阳,缪律,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治理研究:国外镜鉴、基本原则与路径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1):29-36.

[15]马超.学校大课间多样化、特色化开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06):117-118.

[16]程军,张旭敏,颜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武术进校园的价值内涵、实然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4,9(01):18-19+23.

[17]张港辉,董相生,曾庆涛.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体操教学设计研究[J].田径,2024(04):30-32.

[18]宋家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探究[J].体育世界,2024(02):15-17.

[19]苏思畅.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教学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2023(11):64-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