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的实践探究

王洋
  
体育时空
2024年12期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长安镇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6-160-02

摘  要  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的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程目标设置不完善、对花球啦啦操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制约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从花球啦啦操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发,深入探讨了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提升、创新精神等关键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本文提出了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目标、改革评价体系、拓展课堂形式等策略,以实现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本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全面提升花球啦啦操课程的育人效果,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思政教育  花球啦啦操  课程改革  育人功能  高校体育

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锻炼身体、培养艺术审美的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花球啦啦操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设置及学生认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多侧重于技术和动作的规范性,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学生心理、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花球啦啦操课程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花球啦啦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策略,以期实现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

教学内容单一、陈旧,缺乏时代性,育人功能较弱。在以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普遍存在选取规定示范套路的情况,容易对新套路的更新不太关注,导致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发展趋势脱节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

花球啦啦操课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缺乏创新性的普遍现象。教师习惯性使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启“满堂灌”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目标设置及评价体系有待提高

课程目标设置过于注重成套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忽略花球啦啦操技术特点的准确性,单一的课程目标设置,在课堂上只注重成套动作的教学及技能完成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创编能力的提升,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思政元素未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未到达花球啦啦操的育人目标。

(四)对花球啦啦操课程认知的偏差

花球啦啦操课程在女生中受众相对广泛,在男生中相对不受欢迎。主要是大众对啦啦操项目认知的偏差,以为啦啦操更多培养的是男生的“阴柔美”。但其实通过啦啦操难度、技巧和托举的练习和展示,更能培养的是男生的阳刚之气、正确的审美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花球啦啦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一)爱国主义教育

花球啦啦操作为一项全球性体育竞技项目,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在比赛中,运动员代表国家形象,通过展示高超的技术和精神风貌,为国家争得荣誉。花球啦啦操课程可以利用比赛视频和经典案例,将赛场上的感人瞬间融入教学中,如运动员摘金夺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花球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一代代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付出和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体育事业的自豪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花球啦啦操课程不仅在体能上锻炼学生,更在心灵上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提升心理素质

花球啦啦操作为一项集竞技、艺术于一体的运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赛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观众和裁判,克服紧张情绪,展示自己最好的状态,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课程中可以引入情景模拟、比赛演练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调适技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花球啦啦操本身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能在训练过程中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释放心理负担,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花球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是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学生需要结合音乐、造型、队形变化等方面,通过独特的创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动作创编,培养他们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通过自主创编和集体展示,学生不仅能提升动作编排的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将个人想法融入团队合作中,实现创新与合作的结合,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政教育融入花球啦啦操课程的策略

(一)重构教学内容,突出思政教育元素

要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花球啦啦操课程,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突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应加入花球啦啦操的起源、发展历程等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体育精神和国家荣誉感。将花球啦啦操比赛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内容纳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悟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此外,教学内容应强调花球啦啦操中难度、技巧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融合爱国主义、团队协作、阳刚之气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国家、集体、他人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花球啦啦操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比赛视频和花球啦啦操运动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动作创编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花球啦啦操的精神内涵。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与实际任务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设计一套带有思政主题的成套动作,通过音乐、造型和队形来传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课程思政与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课程目标设置,强化育人功能

为充分发挥花球啦啦操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应对课程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突出育人功能。课程目标应从单一的技术掌握扩展到综合素质培养,涵盖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体而言,课程目标设置应包括:一是掌握花球啦啦操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二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主编排动作实现自我突破;四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阳刚之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设立明确、全面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花球啦啦操课程的综合发展。

(四)改革评价体系,体现思政教育成效

为了更好地体现花球啦啦操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成效,需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侧重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度和规范性,忽略了学生在思想品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新的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创编能力和学习态度,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内容。例如,在课堂表现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尊师重道品质;在小组创编评价中,侧重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成套展示评价中,强调规则意识和坚强意志品质。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热情,使他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全面体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五)拓展课堂形式,推进三课堂联动

为了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在花球啦啦操课程中的融入,应该拓展课堂形式,实施“三课堂”联动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是花球啦啦操的常规课程教学,通过在课程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全面覆盖。第二课堂是校园花球啦啦操展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的花球啦啦操表演、比赛,其间应该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活动中播放国歌、校歌,融入爱党爱国教育元素。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指导服务、公益活动、花球啦啦操支教等项目,通过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感受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第二课堂的展示实践、第三课堂的社会服务,如此可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与探索。本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构造、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目标的完善、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课堂形式的拓展,实现了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花球啦啦操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对花球啦啦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融入策略,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冉冉,田天莉,郭荣娟.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花球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1):68-71.

[2]姚思婕,曹羽鑫,姚思敏.“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体育“以赛促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花球啦啦操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6):49-52.

[3]毕耀中.国内高校花球啦啦操转体类难度动作选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1):42-45.

[4]王蒙.高校花球啦啦操专项体能训练方法[J].新体育,2022(18):30-32.

[5]林紫薇.高校花球啦啦操队形变换训练中的综合素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6):222-223.

[6]黄波.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推广花球啦啦操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9):141+14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