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6-186-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五育并举”视域下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索解决路径:在教学实践中强化“五育”目标,高举“立德树人”的价值旗帜;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职能;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重视培养教师综合育人能力,以期破解教育教学中“五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五育并举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一、前言
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后,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开端,现在更是被赋予了新的高度,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成为国之栋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青年的殷切希望,并对新时代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新时代“五育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承载育人的职责,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五育并举”并不是“五育”的机械叠加,旨在通过“五育”互融互通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但是当前在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现实困境。
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然困境
(一)教学内容功利化
体育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可以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但是现在的课程设置中片面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碎片式的学习内容不利于掌握完整项目,消磨了学生兴趣,忽视美育德育培养。“技能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加速学生有效掌握课堂任务,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割裂了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忽略了体育与智育相结合。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病态的“白幼瘦”审美席卷各平台,青少年儿童年纪尚小,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盲目追求“流行”,尊崇柔弱美,摒弃运动美、健康美,体育课上动辄偷懒,错失体育运动的机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五育并举”的必要性,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操作,并没有厘清“五育”的内在联系。另外,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各种家用机器早已能够完成简单的体力劳动,学生在家里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体力得不到锻炼,意志得不到磨炼,不能有效发挥出体育塑造形体的作用。
(二)评价方式片面化
当前对于升学率的病态重视,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和学校,他们片面重视学生体质测试,再加上体育中考设置不合理,简单地把800米、1000米的体育成绩作为学生体质考核的唯一标准,而忽视掉隐形的健康行为、体育道德、运动能力等,陷入“学科中心”的桎梏。同时,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认识不足,落实“五育并举”的外部支撑也不够,评价方式未能结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的学校体育评价内容缺乏灵活性和融合性,没有做到真正的五育并举,仅仅将成绩作为考核目标,没能将日常参与、体质健康测试、专项技能考核等纳入评价范畴[2],实际教学过程中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未能做到细分学生群体,如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高水平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缺乏针对性考核,漠视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只关注学生体测成绩是否提高,忽略学生在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三)学校体育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公众认同,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作为正规教育的典型代表,本应连续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可现实中“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应试思维仍然根深蒂固,体育学科的课时时间一再压缩,为其他学科让道。而开设的体育课也只是为了完成中考任务,课程安排遵循“考什么练什么”这一原则,忽视体育运动的多样性,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培养热爱运动的意识,实践活动学科化倾向逐渐凸显[3]。另外,体育学科师资配备不足,体育教师只关注项目的完成与否,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4]。“五育并举”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体育教师未能真正了解其内在联系,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然对策
(一)高举“立德树人”的价值旗帜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定的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体育为载体,融合四育,实现立德树人,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5],以德育为引领实现体育育人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既可以掌握一项甚至多项运动技术,又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家校社合力,拧成一股绳,方方面面地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为学生体育提供课程支持,家庭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的家庭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或社会体育赛事。社区则应加强宣传,主动承办各项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如此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外活动,还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促进体育生活化。
(二)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职能
学校教育是发挥体育教育职能的主要阵地,因此,“五育并举”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同时需渗透智育、德育、劳育、美育的育人目标[6]。设定体育目标,强调营造轻松愉快的适宜环境,激发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生成,其真正意义是运用体育育人职能,内化为学生“五育”品格,激发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潜力,以体育的精神为引领,探索其他四育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深挖共同点,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遵循以体育理念育人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定制体育课程,加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设置合理的支架,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改造身心,健全个人心智和性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彻底摈弃“唯分数论”的偏智育评价。在知识教育领域,建立综合和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五育真正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建立一个考评制度,其中包括思想道德、审美、工作能力等。建立考评制度,学校应控制考试数量和内容,更加注重能力评估,并为学生建立一个体能评估制度,用以评定体育特长发展程度。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明确“五育并举”是一项以多种指标进行评价的综合教育活动[7]。
(四)重视培养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人才培育,教师为本,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这一方面积极摸索紧紧把握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内在关联,加速五部分的融合,树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树立起“全域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观。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五育”课程性质与特点实现目标融合,还要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应强化教师自身育人的责任担当,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自主专业发展的正确意识,以时代需求的教师素养为发展准则[8]。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提升自身素质,寻找各育之间在目标方面的契合点,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观看名师视频或团队工作等引导教师的外部发展,找出最适合进行“五育并举”等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9]。
四、启示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深入推进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深入挖掘体育育人职能,重视体育的教化作用,可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学生的培养全面发展[10]。新时代教育要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五育”互相沟通、互相结合,每一部分都不是完全孤立的,体育与其他四育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德育是灵魂,深深贯穿于各育之中,引导其发展方向;智育是引擎,为实施各育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准备;体育是基石,为各育实施提供坚实的准备;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五育各自的内容不同,肩负了不同的使命,拥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不可替代、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引领价值、传授知识、强身健体、审美立美、磨炼意志的育人目的,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6-19)[2024-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6/19/c_1124645035.htm.
[2]屈玲,冯永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7):39-43.
[3]孟万金,张冲,姚茹.“五育并举”视域下“融合教育”的中国智慧——从“有教无类”到“随班就读”再到“走班选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7):8-12.
[4]邵天逸,栗家玉,李启迪.“全面发展”视域下学校体育理念的要旨论绎、问题审思与时代推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01):82-91.
[5]陶恩海,程传银.体育之于五育:历史演进、现实境况及未来路向——基于“五育融合”新教育背景的分析[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3):41-47.
[6]张政文,王维国.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02):20-40+144-145.
[7]刘远海,柯勇,田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内在逻辑、时代内涵与实现方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1):92-100.
[8]董鹏,于素梅.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厘定、策略探骊与误区规避[J].体育学研究,2022,36(02):103-110.
[9]杨清.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45-50.
[10]赵洪波,刘泽磊,姜勇.学校体育美学表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25-29.
[11]沙金,高鹏.论全面发展视域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0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