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1-157-02
摘 要 “五育融合”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核心驱动,强调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合德智体美劳等综合教育要素,助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需要精准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学科视角来深入思考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创新教学活动方案,推动初中体育课程重回教育本真。基于此,本文聚焦“五育融合”视角,对初中体育课程的实践创新方向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推进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并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五育融合” 初中体育 教学创新 实践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体育学科的育人内涵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同时还需要赋予学生适宜终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充分体现出现代化教学特色,并打造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形象。为此,初中体育教师深入探索“五育”内涵,同时采用合理形式将“德智体美劳”等不同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当中,以此推动教学全面创新。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内涵解读
2018年全国教育代表大会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此推动了“五育融合”教育格局的形成,并强调教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五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基于学科育人特点来寻求恰当的五育渗透途径,以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有利基础[1]。
而初中体育课程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教师立足时代视角来重新审视体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内涵,基于社会发展需求来确立课程开设的全新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秉持多措并举原则,思考体育教学与美育、德育、劳育以及智育之间的共生关系,并遵循其内在逻辑推动不同教育机制的深度融合,从而不断创新体育课程的活动方式,并对教学策略、内容、场景等综合要素进行全面创新,以此顺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二、“五育”视角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全面性
“五育融合”视角下,强调初中体育教师应避免单纯以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要兼顾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育等多重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环境,并发挥体育课程的终身影响实效。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全面重塑体育学科的教育生态,不断挖掘课程当中蕴含的育人要素,确保能够将“五育”整合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呵护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综合性
“五育”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程需要引领学生掌握系统的健康知识,同时借助体育精神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审美素养以及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成为健全发展的独立隔离。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教师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尝试将体育课程与更多的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探索体育学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实现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创新[2]。
(三)实践性
新时期教育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于突出学生主体特征,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能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参与以及合作探索等形式获得深刻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五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并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中,以便于能够全面重构体育课程的教学形态,切实凸显“五育”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
(四)个性化
“五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引导,同时也是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获得适宜的教学引导。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主动拓展教学界限,确保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引入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则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测量,结合每一名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来做出恰当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性特征。
(五)多元化
“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推动学生知识、品德、情感、能力以及态度的全面提升,以确保能够为学生今后发展创造良好基础,并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将体育知识以多样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打造丰富的课堂活动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进而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3]。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创新措施
(一)遵循时代发展特色,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五育”融合背景下,不仅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同时也对教学本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主动迎合时代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学习观念,并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实际需求来合理开展体育运动,从而有效延长体育教学实效,伴随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来持续产生影响作用。为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全面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确保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差异学习需求,助力学生获得个性化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方式,来动态评估学生的体质发展水平。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依次划分为“耐力”“力量”“速度”“体型(身高/体重)”等四个维度,随后定期针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评,实时更新学生的体质成长数据,从而使教师能够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全面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并根据班级真实学情来制定阶段性教学方案与课堂分层学习任务。最终确保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为其提供针对性体育教学指导。
(二)挖掘教学德育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德育是实施“五育”的思想基础,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在体育教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包括学科历史、名人轶事以及伟大瞬间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并使其形成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创新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学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并将其融合至课堂体系当中,以确保能够有效创新教学形态,实现德育教学的全方位渗透[4]。
(三)增强课堂审美体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
美育同样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体育的形态美、运动美以及创造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将美育元素深刻融入体育课程当中。
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为学生拓展“韵律操”“武术”以及“瑜伽”等运动项目,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并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极致标准的肢体动作。如此不仅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展示自我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生成愉悦情感体验。
(四)推动多元学科融合,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在“五育融合”视角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与之相关的科学原理。如此才能够充分彰显出现代化教学特色,并促进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来推动体育课程与更多知识信息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活动,以此顺利实现“智育”发展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例如,在为学生展开“长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初中生物课程中讲述的“人体生理构造”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在进行跑步时各项身体器官的运行状态,包括骨骼关节、肌肉、血液循环以及氧气供应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长跑中需要关注的各类事项,同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耐力”或“速度”训练方案。因此,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自身掌握的各类学科知识来开展体育运动[5]。
(五)打造丰富实践项目,塑造学生劳动品格
“劳动”是学生体力与脑力活动的深度结合,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从而有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劳动与体育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打造丰富的实践项目,以此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校园农场”种植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各类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学习使用锄头、耙子展开种植生产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依次完成开垦、挖渠、种植、灌溉等工作,并积极参与“工具改造”“成果加工”“创新发明”等多样化的“劳动+”项目,从而能够推动体育课程与综合学科知识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以“劳”强体,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获得知识、情感以及技能上的同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程展开了深入研究。强调教师需要深度把握“五育”教学的发展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全方位优化整改,以有效实现教学创新,助力学生获得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宏.新时期中国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必要性、挑战及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05):47-54.
[2]陈向敏.“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42-44.
[3]徐划萍,王会儒,汪东颖,等.五育融合视域下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与路径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1):214-216.
[4]周永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课程多元化研究[J].武陵学刊,2022,47(02):137-142.
[5]王安福.“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的价值转向与实践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9):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