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策略研究

殷林法
  
体育时空
2024年1期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1-169-02

摘    要  2022年版体育课标“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学科热点。目前,青少年跆拳道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教师缺乏对比赛与评价环节的重视。本文将立足于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简要分析学练赛评一体化对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的积极意义,并从立足青少年主体地位,设置个性化学习计划;借助趣味游戏元素,组织集体课程训练活动;积极组织各类比赛,提升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依托多元评价活动,强化跆拳道课堂高效性这四个方面进行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策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学练赛评一体化  青少年  跆拳道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引下,“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学科热点。学练赛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与安排的过程中体现出教学、训练、比赛和评价这四个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强调这四个环节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对比赛与评价环节的重视,使得青少年的整体课程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同时也不利于对青少年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1]。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致力于青少年兴趣培养的校外教育场所,也要时刻遵循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为切实提升青少年的跆拳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本文从“学、练、赛、评”四个方面进行跆拳道教学策略研究。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对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的意义

(一)完善跆拳道教学环节

从当前的教学形式上来看,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对跆拳道教学环节具有完善作用。青少年大多以兴趣为导向参与青少年宫的跆拳道学习,相较于学校教学缺少自律性,加之跆拳道课堂教学缺少严谨的比赛和评价环节,对青少年的约束力较差,导致青少年学习效果不佳。按照学、练、赛、评四个方面,教师可以从目标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成果的检验、基于比赛的评价四个环节入手,逐渐完善青少年宫的跆拳道教学模式。让青少年都能够在跆拳道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成,并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磨炼精神意志的效果。

(二)提升青少年跆拳道教学效果

学练赛评一体化强调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学习、训练、比赛和评价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其中学习环节能够帮助青少年扎实跆拳道训练的基础,引导青少年接触和了解跆拳道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练习环节能够帮助青少年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学活用,熟练掌握;比赛环节是对青少年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一种考察;评价环节能够给予青少年正向的激励,同时也能够为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反思效果[2]。可见四个环节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都对提升青少年跆拳道学习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于“学、练、赛、评”的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策略

(一)立足青少年主体地位,设置个性化学习计划

跆拳道课堂的学习环节是基础,它为青少年提供了解跆拳道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青少年能够掌握跆拳道的基本技战术。这一阶段在于构建青少年对跆拳道运动的基本认知框架,使其明白跆拳道不仅仅是一种自卫技能,更是一种强调礼仪、纪律和互相尊重的武道文化。通过跆拳道学习,青少年能够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后续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3]。因此在学练赛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引之下,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同时不能忽视学习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青少年主体地位的突出,切实做到跆拳道学习计划以青少年的兴趣为导向。

例如,在本学期的跆拳道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系统完整的课程学习计划,即确定一段时间内的跆拳道学习整体目标并完成课时规划。另外,在整体目标的指引之下,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制定分层次的个人学习计划,如此才能够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跆拳道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则要在学习计划中增加基础技术的课时,让学生在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学习跆拳道的技术动作;而对于拥有一定跆拳道基础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练习方法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跆拳道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制定,教师也能够为学生设计阶段性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学习任务。

(二)借助趣味游戏元素,组织集体课程训练活动

在掌握了基础技能之后,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技能。跆拳道课堂上的练习环节是提升技术水平的关键,它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技术动作,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通过不断练习,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跆拳道的技、战术。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青少年的体能,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自律性,为未来的比赛和生活中的挑战做好准备[4]。因此,训练环节是跆拳道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也要在因材施教理念下组织多元化和趣味性的跆拳道练习活动,以此充分激发青少年参加课内外训练的积极性。

跆拳道的学习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能基础,体能的提高需要长时间且枯燥的练习,许多学生对此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的游戏元素,让学生的训练过程尽量多一些趣味性。为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计“踩球游戏”。该游戏的玩法如下: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站在跆拳道场地的两侧,教师在场地内放置若干不易滚动的小球。学员要通过移动双脚,尽可能多地踩到球并将球传递给对方组的队员。游戏时间为三分钟,在规定时间内踩到球最多的队员获得游戏的胜利。除此之外,为锻炼平衡性,教师可以组织青少年进行“斗鸡”的游戏。在规定区域内,两个及以上的学生通过单腿站立的形式相互碰撞,最先将对方撞出区域外的学生获得胜利。

(三)积极组织各类比赛,提升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

跆拳道课堂的比赛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展示。通过组织模拟比赛或真实竞赛,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战中,同时能够体验比赛的紧张与刺激。2022年中国跆拳道协会发布《跆拳道赛事培训活动安全指引》,旨在为进一步加强跆拳道行业赛事培训活动安全工作管理而制定安全指引。教师要遵从相关规定,保障参与者的安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应对突发状况。因此,在当前的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的跆拳道比赛,为学生提供比赛机会和比赛场地。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比赛,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重视跆拳道的学习和练习,并通过达成一定的目标的形式来激发自身的跆拳道训练潜力。

其中,跆拳道的比赛主要分为业余比赛和专业比赛两种形式。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对抗赛,并以奖品激励形式,促其尽力赢得比赛。另外,教师也要关注不同级别的青少年跆拳道比赛,并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在比赛之前,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专业意识,即熟知跆拳道竞赛的规则,使得学生能以更加专业的身份参赛。此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观看各类的跆拳道赛事,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实战经验,帮助其能将所学的跆拳道知识活学活用,真正与实战实现共通。

(四)依托多元评价活动,强化跆拳道课堂高效性

评价环节是一个反馈过程,也是对学习、训练和比赛环节的检验和反思过程[5]。老师和同伴的点评能够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地进行改进。这种正向的激励机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因此,在当前的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到评价环节的优势地位,并将评价环节纳入日常教学的整体环节中。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和丰富评价指标,充分突出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地位,使得评价环节对跆拳道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制定好明确的评价指标,其次要选择好评价主体,再次要确定好评价方法。从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来看,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跆拳道训练方案为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教师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多方面表现为依据,制定评价指标,以此确保评价的合理性。例如,教师不仅仅要考查青少年学习效果是否明显,还要将青少年的训练时长、进步增量等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的选择方面来看,教师不仅要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学生展开评价,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让青少年能够立足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跆拳道训练与进步情况。从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来看,教师要坚持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并举,确保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评价过程要有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要贯穿整堂课、整个学期,乃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学、练、赛、评”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学练赛评一体化下的青少年跆拳道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目标与计划制定的必要性;通过阐述练习的关键作用,突出了训练方法的关键作用以及训练过程中兴趣的导向性;通过讨论比赛与评价的价值,揭示了竞技体育与反馈机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跆拳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也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未来的跆拳道课堂应当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体育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网羽世界,2021(26):70-71.

[2]苏燕健.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体育画报,2023(19):255-256.

[3]尚力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05):96-103.

[4]毛英杰,麻文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8):178-181.

[5]巩玥.扬州市部分青少年跆拳道培训课程的对比分析[J].灌篮,2021(21):134-1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