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24小时活动行为对久坐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时替代效益的系统综述

郑琦
  
体育时空
2024年14期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7-289-02

摘  要  目的:探索久坐大学生24h活动行为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促进久坐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24h活动行为”“久坐大学生”等中英文相关主题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CNKI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篇。检索2002年1月—2024年7月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相关文献。结论:通过梳理国内活动行为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重点开展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健康影响效应、活动行为最佳使用时间分配、活动行为使用时间分配模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领域的研究,同时指出在方法学方面的改进之处。对比国际经验,国内研究起步晚,存在流行病学证据不足、测量工具标准不统一、身体活动指南证据缺乏等问题。建议重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测量工具标准化,并完善身体活动指南,以促进久坐大学生健康。

关键词  24h活动行为  久坐大学生  身心健康  替代效益

久坐行为(SB)是指在清醒时如坐着或靠着,此时能量消耗最小(≤1.5代谢当量 MET)[1]。大学生缺乏体力活动并且久坐的现象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紧迫问题[2]。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可知,我国学生正面临着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3]。学生在学习、看电视、玩电脑或游戏机游戏时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此状态正是久坐状态,这些危险行为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构成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缺乏体力活动和长时间久坐是全球第四大死因,约占非传染性疾病(NCD)死亡人数的6%~10%[4、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通过Webof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Cochrane、CNKI5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语言、文章类型均不设限,最后一次检索日期为2024年7月10日。纳入标准:随机对照试验或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久坐大学生。诊断依据为国际或该地区权威组织认定的标准。排除标准:动物实验研究、重复发表文献、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判定标准不明确、基线治疗措施不一致、研究结果不明确。共检索文献769篇,使用Endnote X9剔重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篇文献。

二、久坐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分析

(一)久坐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近期一项纳入23个国家大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表明,其中约40%的大学生缺乏身体活动,长时间处于久坐状态,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尤为明显[6]。这一发现引发了对于久坐大学生健康风险的广泛关注。在针对拉美裔肥胖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24小时活动、睡眠模式和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大量时间用于久坐不动的活动(≥10小时/天),这可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7]。综上所述,大学生久坐习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挪威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纵向研究,涉及431名青少年。发现在两年期间,客观监测的身体活动与客观测量的体重指数和腰围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数据表明,久坐行为和轻度身体活动可能会影响女孩的体重指数,但不会影响男孩[8]。因此,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而言,促进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至关重要。

(二)久坐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项Meta析中,调查了长时间坐着和使用屏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抑郁、焦虑和压力等因素)。研究显示,长时间坐着和使用屏幕与这一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正相关。此外,大学生的久坐习惯和使用屏幕时间还被观察到与压力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显著的相关性[9]。

在中国安徽省三所大学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中,8049名参与者完成了关于人口统计变量、体力活动(PA)、久坐行为(SB)和负面情绪(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等效的步行代替每天30分钟的SB与较低的抑郁症状评分相关。当SB被中等强度PA(MPA)和步行取代时,压力症状减轻[10]。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长时间久坐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还凸显了性别差异和体力活动类型多样性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中的关键作用。

(三)久坐行为对睡眠的影响

一项荟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平均每晚睡眠7小时。然而,这些研究基于自我报告的睡眠和醒来时间可能受到主观感知和记忆偏差的影响。另一项研究表明,参与者的久坐时间与入睡效率呈负相关,暗示长时间久坐可能降低入睡效率。这与先前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到总睡眠时间与久坐时间呈负相关[11]。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久坐行为,并鼓励学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注,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帮助学生应对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此外,开展更多的研究,以深入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久坐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等时替代模型

等时替代模型(ISM)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统计研究方法,以前被用来检查身体行为和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如肥胖、慢性病风险等。这一观点在本研究的变异矩阵中得到了支持,表明不同活动行为之间确实存在转换的可能性。特别是静坐(SB)和睡眠(SLP)之间,转换的可能性较高[12]。当静坐时间有所减少时,大学生往往会通过增加睡眠时间来补偿。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低强度物理活动(LPA)相比其他行为更为稳定,转换的概率最低[13]。

等时替代模型对久坐人群的影响,Lemos等人发现,减少SB和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心肺健康。尽管ISM可以探索特定身体活动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但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Sardinha等人发现只有MVPA才能有效促进健康,而LPA则不然[14]。Sunetal还发现,将SB重新分配到MVPA中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健康[15]。

LPA作为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SB重新分配到LPA中是否能有效改善健康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基于ISM的大学生心脏代谢风险(CMR)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基于等时替代模型,进一步探讨不同强度PA的SB替代对久坐大学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四、结语

近年来,众多研究关注了24小时活动行为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久坐大学生群体。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24小时活动行为包括久坐行为、体力活动(不同强度)和睡眠等,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且对身心健康产生复杂影响。在体质健康方面,研究发现用MVPA代替LPA、SSB和NSB可以预测更高的心理健康与改善体质健康指标如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等密切相关,而久坐行为和轻度体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运动强度方面,大多等时替代方案建议用3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来替代久坐行为(SB行为)。在心理健康方面,一些研究还表明,用不同强度的体育活动替代久坐行为对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有积极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关于睡眠时长和睡眠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自我报告的偏差等。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24小时活动行为对久坐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项目基金: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经费资助:24h活动行为对久坐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等时替代效益(项目编号:2024KY444)。

参考文献:

[1]GUTHOLD R, STEVENS G A, RILEY L M, 等. Worldwide trends in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from 2001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358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with 1·9 million participants[J].The Lancet. Global Health,2018,6(10):e1077-e1086.

[2]HASELER T, HASELER C.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is a global problem[J].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2022,376:o348.

[3]张瀚月,马璐,孔振兴,等.2016—2020年我国学生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状况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11):118-131.

[4]GRASDALSMOEN M, ERIKSEN H R, LØNNING K J, et al. Physical exercise and body-mass index in young adults: a national survey of Norwegian university students[J]. BMC Public Health,2019,19(01):1354.

[5]宋云峰,谭思洁,齐玉刚,等.24h活动行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9):1382-1386.

[6]宋云峰,李凯欣,谭思洁,等.基于等时替代模型的大学生24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03):150-157.

[7]刘佳佳,周傥,李易燕,等.大学生24h活动行为和心肺适能关系的成分数据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36(02):198-206.

[8]黄赞,周玉兰,贺佳贝,等.24h活动行为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的成分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0):1550-1554+1559.

[9]郜艳晖,谭健怡,黄宝莹,等.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对焦虑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6(02):170-175.

[10]张美珍,柔荣荣,吉丽慧.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体力活动与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的关联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0):63-72+91.

[11]TAO K, LIU W, XIONG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ccelerometer-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6):2941.

[12]ZHOU Y, HUANG Z, LIU Y, et al. The effect of replacing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J]. BMC public health,2024,24(01):1388.

[13]RONG F, LI X, JIA L, et al. Substitu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sex differ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24,72:102605.

[14]WANG S, LIANG W, SONG H, 等.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overweight/obese college students: a compositional data analysis approach[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3,11:1203840.

[15]陈元,梁果,王丽娟,等.24h活动时间分布及替代与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研究:基于成分分析模型[J].体育科学,2022,42(03):77-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