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发展阶段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俞洪胤
  
体育时空
2024年17期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9-053-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分析新发展阶段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的价值、现实困境,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价值:发挥主体作用,为各地州市提供借鉴;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强国注入活力缩小体育发展水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现实困境:体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结构性短缺;学生体质健康和技能较差;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缺失。发展路径:优化资源分配,满足乡村学校体育发展需求;利用民族资源,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更新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关键词  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  乡村体育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复兴,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任。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从最薄弱的乡村地区开始,只有乡村学校体育得到强化,有了快速发展,全面的强化工作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但目前昆明市乡村学习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囿,因此,推进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和优化升级对云南省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

一、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

(一)发挥主体作用,为各地州市提供借鉴

学校是乡村地区恪守准则,培养个体思想与行为的主要场所。而学校体育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振兴乡村教育的重大任务。要将学校体育置地于乡村一个重要主体来考量,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也是实施脱贫攻坚的特殊表达。而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水平在云南应当“独领风骚”。其次,昆明市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独特的高原环境,与其他地州市的乡村情况大致相同,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必能为各地州市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加快云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强国注入活力

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昆明市乡村由于位于高原地区,其学生力量、耐力水平要高于平原地区学生。有研究表明,许多优秀运动员均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表明乡村地区在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昆明市乡村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民族体育,以国家级传统项目为出发点,打造该地区的优势体育项目,营造好青少年训练,可为文化素质偏低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如此既能提升青少年体质,又能为高等教育阶段输送人才,将庞大数量的乡村学生转变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内驱动力。

(三)缩小体育发展水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云南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得不承认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民族地区、乡村地区还是和真正的均衡模式存在着很大差距。乡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可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原因造成的差距,逐渐缩小各区域乡村学校体育发展总体水平和该区域城市学校体育发展总体水平的差距。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成效。基础教育效果显著必然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为乡村人才和教育的发展赋能,提供较高素质的人才,继而反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减轻城乡教育不平衡矛盾,促进昆明城区和乡村和谐发展。

二、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体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结构性短缺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性支撑,是推进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但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大于城市学校的省份有河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就目前而言,其乡村学校约有227所,包含中小学。体育师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任务繁重,大大增加了体育老师的工作量。再者,乡镇多为兼职教师,多数是为了学习教学经验,难以稳定停留在一所学校,长此以往会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还有,无论是从精细化,还是从专业性来讲,乡村教学都远远不如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就加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

(二)体育教学有效性不足,学生体质健康和技能较差

体育教学有效性是以“有效教学”为基本起点,以“有效学习”为价值追求。昆明市80%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在主城区,农村、民族、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匮乏。乡村很难建设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这就导致乡村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方法陈旧,未能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学习,不能自发、有意识地参加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教学目标有失偏颇,学生“为期末成绩达标而学”。体育教学的实质是体育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以身体为载体的一种实践活动,以如此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注定难以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的体质健康和技能掌握问题随之而来。

(三)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缺失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刻实践。昆明市作为一个民族多样化的特色城市,其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自然多样化。但在昆明市乡村地区中学校中调研发现,各所学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和课程很少,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也较少,相比较篮球、足球等运动影响力甚微,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利用效果不佳,民族体育运动以及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如何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选择地对年轻一代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教育,目前仍缺少长远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机制。

三、昆明市乡村学校体育发展路径

(一)优化资源分配,满足乡村学校体育发展需求

资源分配不均是各个城乡都存在的诟病。在体育资源上,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运动设施是关键之本,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这两个核心问题。此外,学校要厘清两个需要,一个是“我需要”,另一个是“我想要”。“我需要”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全凭自己想法,想参加体育运动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而“我想要”是把党、国家、社会和个人需要深度结合。学校应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打造高质量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等,将学生从“我想要”的误区中拉取出来,构建“会学”“勤练”“常赛”的评价标准体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表达的平台,精准把握学生的体育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昆明市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均衡,铸牢学校体育在各学校的地位,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利用民族资源,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云南有着独特的本土优势,少数民族人口占据着全省人口三分之一。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云南已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据其40%以上,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体育资源。为此,要充分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育人功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熏陶学生,达到以技能强健学生体魄,以优秀民族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昆明市独有的射弩、抢花炮、木球、藤球等运动,通过和历史学者和地方政府考察,应持续推进此类含有优秀文化内涵、强身健体的项目走进各类学校,以满足体育课程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弘扬民族体育的作用。

此外,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实施地方体育课程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败。体育教师需拥有高度的民族情怀和专业认知能力,从文化自觉和全球视野的角度深刻认识地域文化和地方体育课程开发的辩证关系。

(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率。简单来说,是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花费更少的时间得到最高的收益。提高教学质量源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娴熟运用和创新设计。在体育教学活动诸要素综合效应和科学组合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有效性极为重要的要素。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课标打破了原有的体育学科内容体系,其不但指出了教师应该“怎样教”,还提出了学生应该“怎样学”。体育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对新课标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具有充分的研读。并且,还要打破在应试教育下的思想牢笼,不再单一地把学生升学和期末考核作为最终标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方法。

四、结语

总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发展工作”需要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以点带面,全面强化工作,方能更好地落实,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公平;稳固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导向,通过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育时代新秀。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EB/OL].(2020-07-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4/content_5540386.htm.

[2]胡永红,艾安丽,黄春神,等.新时代农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基于广东实践的研究[J].体育学刊,2024,31(03):103-109.

[3]杨雅晰,郭庆,关清文,等.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逻辑探赜、时代审思与行动进路[EB/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4):30-36+50.

[4]袁圣敏,吴键.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备现状与队伍建设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4):393-401+412.

[5]曾玉山,杨秀娣,王宏,等.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缺失、建构与实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5):16-22.

[6]夏明海,何国建,刘天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及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6):69-72+90.

[7]陈斌,周永利,黄建团,等.新发展阶段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纾解[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01):1-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