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段法对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正反手表现对比分析

——以2024年WTT大满贯赛北京站女单决赛为例

朱亦婷
  
体育时空
2024年18期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9-247-02

摘    要  孙颖莎和王曼昱作为国乒女队的主力选手,二人的技术体系均为世界顶尖水平。本文以2024年WTT大满贯赛北京站女单决赛中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正反手表现为研究对象,运用录像观察、乒乓球三段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三段式分析得失分情况的统计,结果发现:比赛胜负的关键在于发球抢攻阶段;孙颖莎正手突出,单板质量高,发球多以进攻为主;王曼昱反手突出,相持能力较强,接发球多以拧拉、挑打为主。建议加强领先时的技术和心理训练,强化发球抢攻和接发球积极应对的意识,主动变化线路,同时加强身体训练以提升整体表现。

关键词  乒乓球  正反手技术  技术分析  三段法

一、前言

孙颖莎在北京站女单决赛中,以4:2力克王曼昱(详细比分见表1),赢得冠军。比赛悬念迭起,王曼昱两度追平比分,但孙颖莎凭借冷静与调整能力最终获胜。这场对决展示了两人出色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预示未来更多精彩对决。从数据上看,孙颖莎在发球、接发球、相持环节表现尤为突出。她在发球轮次中多次得分,占据了场上主动;而王曼昱在比赛中出现了较多的非受迫性失误,尤其是第三局连续失分,直接导致了她的局势被动。整场比赛,孙颖莎的总得分达到了62分,而王曼昱为50分。这些数据背后,透露出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差距,还有两人在比赛关键时刻的心理把控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孙颖莎与王曼昱在2024年WTT大满贯赛北京站女单决赛中的技战术特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孙颖莎”“王曼昱”“三段法及技战术”为关键词,搜索并阅读了相关文章,对乒乓球技战术类书籍进行归纳和整理,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录像观察法。针对孙颖莎和王曼昱在2024年WTT大满贯赛北京站女单决赛的录像进行观看并记录。

3.数理统计法。采用传统的乒乓球三段技术统计法(表2),将本次比赛的得分率和使用率作为统计指标,将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产生得失分的那一板技术作为观察基点,进行整理分析。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三段分析

如表3所示,在发抢段,孙颖莎在发抢段共得分23分,失分7分,得分率为76.67%,这表明孙颖莎在发球后抢攻时具有较高的效率,能够很好地利用发球创造的机会得分。王曼昱在发抢段共得分15分,失分14分,得分率为51.72%,王曼昱在发抢段的得分率明显低于孙颖莎,说明王曼昱在发球后的抢攻环节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失分较多。孙颖莎的使用率为26.79%,王曼昱的使用率为25%,两者在发抢段的使用率较为接近,但孙颖莎略高一些,说明孙颖莎更倾向于通过发球抢攻来打开局面。在接抢段,孙颖莎在接抢段共得分17分,失分15分,得分率为53.13%,说明孙颖莎在接发球后的抢攻表现较为稳定,能够一定程度上利用接发球机会得分。王曼昱在接抢段共得分13分,失分22分,得分率为37.14%,王曼昱在接抢段的得分率较低,失分较多,说明王曼昱在接发球后的抢攻处理上可能不够理想。孙颖莎的使用率为28.57%,王曼昱的使用率为32.14%,王曼昱在接抢段的使用率略高于孙颖莎,但结合得分率来看,王曼昱在接抢段的表现不如孙颖莎。

(二)发抢段分析

孙颖莎在发抢段的总得分为12分,失分4分,得分率为75%,说明孙颖莎的发球抢攻有较高的得分率,由此可见她能够有效地利用发球创造出的机会转化为得分;正手位得分率为75%,反手位得分率为78.57%,说明孙颖莎的反手在发抢段表现尤为突出,得分率略高于正手,由此可见孙颖莎反手技术在发球后的衔接和进攻上更加流畅和具有威胁性。孙颖莎在发抢段的正手使用率为53.33%,反手使用率为46.67%,说明孙颖莎在发球后的抢攻选择上正手和反手相对较为均衡,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正手或反手进行抢攻。

王曼昱在发抢段的总得分为12分,失分6分,得分率为66.67%。说明王曼昱的得分率相较于孙颖莎略低一些;正手位得分率为66.67%,反手位得分率为30%,说明王曼昱的正手在发抢段表现相对稳定,但反手的得分率较低,由此可见王曼昱在发球后反手抢攻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技术衔接不够流畅或者对手的防守针对性较强。王曼昱在发抢段的正手使用率为64.29%,反手使用率为35.71%,说明王曼昱更倾向于使用正手进行抢攻,在比赛中正手抢攻更容易得分。孙颖莎在发抢段的得分率整体高于王曼昱,尤其是反手位的得分率优势明显,反映出孙颖莎在发球后的抢攻技术更加细腻和具有威胁性,能够更好地把握得分机会。孙颖莎在正手和反手的使用率上较为均衡,而王曼昱更偏向于正手,这可能会导致王曼昱在比赛中更容易被对手针对,因为对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防守她的正手抢攻。

(三)接抢段分析

孙颖莎在接抢段的总得分为17分,失分15分,整体来看,孙颖莎在接抢段的得分率处于中等水平。孙颖莎正手位得分率为46.67%,说明孙颖莎在接发球后利用正手进行抢攻时大约有近一半的机会能够得分;反手位得分率为58.82%,高于正手位得分率,说明孙颖莎的反手在接抢段表现更为出色,能够较好地把握接发球后的反手抢攻机会。孙颖莎在接抢段的正手使用率为46.88%,反手使用率为53.13%。说明孙颖莎在接发球后的抢攻选择上反手略多于正手,且两者的使用率较为均衡。

(四)相持段分析

如表4所示,孙颖莎在相持段的总得分为24分,失分26分。整体来看,孙颖莎在相持段的得分率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孙颖莎正手位得分率为38.71%,说明孙颖莎在相持过程中利用正手得分的效率相对较低,由此看出孙颖莎在正手相持时的技术稳定性、力量控制或者线路变化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反手位得分率为63.16%,明显高于正手位得分率,说明孙颖莎的反手在相持段表现出色,能够较好地把握反手相持中的得分机会。孙颖莎在相持段的正手使用率为38%,反手使用率为62%,这表明孙颖莎在相持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反手进行对抗,且反手使用率明显高于正手。

四、结论与建议

孙颖莎在发抢段表现最为突出,得分率高达76.67%,显示了出色的发球和抢攻能力;在接抢段也有较好表现,得分率超过50%;相持段的表现较为平稳,得分率相对适中。

王曼昱在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发抢段失分较多,还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技战术;在相持段,王曼昱的得分率与孙颖莎相近,说明在相持过程中有一定的竞争力。

总体来看,孙颖莎在比赛中的主动进攻能力(发抢段和接抢段)要强于王曼昱,而两人在相持段的表现较为接近。孙颖莎在三段技术的运用上较为灵活多样且高效,王曼昱拥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在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处理上加以改进,以在后续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史新宇,邵颖.巴黎奥运会视野下基于三段法对莫雷高德的技战术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02):23-24+250.

[2]林博.基于动态三段法下孙颖莎与王曼昱的技战术特征分析——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模拟赛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66-69.

[3]周星栋,乔云萍,牟春蕾,等.我国女子乒乓球重点后备队员技战术研究——基于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乒乓球比赛数据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5):113-119.

[4]张宇和,牛剑锋.对孙颖莎2022世乒联冠军赛中的技战术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7):99-1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