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它强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目前应着手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
由此可知,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1]。学生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是适应社会发殿的需求。而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家庭条件较优越,家长很少让孩子做事情,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着带的孩子,更是溺爱,这就使得孩子从小缺乏劳动机会,劳动意识淡薄,自理能力差,对学生的成长和抗挫折能力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可见,劳动教育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劳动对于学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也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则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根据教材培养劳动意识
我们学校是城区学校,大部份学生都在城里长大,加上年龄较小,在家中都是爷爷奶奶的公主少爷,很少参加劳动,劳动意识淡薄,要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首先得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有意对他们进行了劳动意识的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在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我就向学生提问:我们美丽的家乡是怎样得来的?(是靠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得来的。)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清理垃圾(38页《垃圾不见了》)、清理广告(33页)、参与小区绿化等。只有大家通过劳动建设、保护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才会更加美好。通过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拓展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劳动内容的直接安排较少,单单依靠教材是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将劳动教育及实践渗透到教学中。如三年级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中第一节为《我能做点什么》,当中有一内容:这块绿地我领养(33页),涉及到了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在教学这里时,我进行了拓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完成这个任务。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年龄较小,对这方面的劳动参与较少,但基本都见大人做过。开始讨论时,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步骤,我加以引导,让他们注意浇水一般在什么时段进行,什么时候不宜。通过讨论,学生对劳动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完成这个任务有了方向,我再加以拓展,让他们回去亲自动手实践,并定期汇报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劳动。
三、结合教材创设劳动情境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一节《离不开他们的劳动》编排了一组各类人员劳动的场景图,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利用每一幅场景图让学生想象劳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在每个情境中农民伯伯、工人叔叔是如何劳动的,如果我们参与,你会怎样做?通过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进一步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四、利用主题节日进行劳动教育
生活是课堂的延伸,可以立足生活,打造劳动教育全路径[2]。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劳动教育落实的重要载体[3,其教学很大程度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利用主题节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也可渗透劳动教育。
如:在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中,可通过学雷锋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传承助人为乐的美德;五一劳动节,可布置做一些洗袜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无穷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爱劳动的美德;在春节中,可以让学生和家人学包饺子,品尝自己劳动的成果,在快乐中学会劳动。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既要依靠教材、联系教材,也不能受教材的束缚,要将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教材,才能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让他们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5(10)4-6.
[2]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106-108。
[3]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