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船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摘要:“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充分展现了党的先进性;百年来薪火相传,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食粮。为探究“红船精神”的历史意义,弘扬“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本文通过历史意义、时代价值、个体影响三个视角出发,分析“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红船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时代价值的深刻内涵更对新时代发展有指导意义。本文为延续和发展其他红色革命精神提供理论价值。
关键词:“红船精神”;时代价值;精神文化
一、“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
“红船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红船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血脉,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党,作为时代变革的思想引领,“红船精神”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驶向未来。
“红船精神”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红船精神”的沃土,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在不屈的抗争中体现出奉献、奋斗的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追求[1]。在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精神有了质的飞跃,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出击,以新的阶级、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篇章,为“红船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2]。
“红船精神”使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失败中成长。北伐战争以来,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也积聚了武装力量,积累了军事斗争经验[3]。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后,开风气之先,对起义后的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从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我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是红船精神的发挥,毛泽东同志敢为人先的精神更好地诠释了红船精神[4]。
“红船精神”的提出填补了建党初期革命精神的空白,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阶段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精神支柱作用。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指导下,几代共产党人形成了优秀的品格,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在斗争面前敢于牺牲,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不懈奋斗[5]。这些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伟大财富,其产生和发展与“红船精神”的内涵有着内在关联性及必然性。“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并以此为延续,开启了中国腾飞新篇章[2]。
二、“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再论红船精神,提出“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6]。传承“红船精神”是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课题,“红船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时代价值的深刻内涵更对新时代发展有指导意义。
1.“红船精神”的党建价值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精神。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践行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有助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7]。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角度出发,“红船精神”则是共产党人的奋进灯塔,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宗旨高度契合,是管党治党的精神“利器”,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注入了不竭动力[8]。此外,作为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及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9]。
2.“红船精神”的教育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红船精神”呈现出其深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红船精神”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表征,是新时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为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注入精神动力、提供行为示范、增强价值自信[10]。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红船精神”的奋斗精神引领青年敢于担当,首创精神激励青年勇于创新,奉献精神感染青年乐于奉献。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探索,有助提升红船精神的育人实效,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具有重要意义[11]。
3.“红船精神”的文化价值
“红船精神”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红船精神”是百年薪火相传的先进文化,彰显着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孕育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具有内在契合性。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革命精神凝结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而“红船精神”彰显了革命精神的恒久价值,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12]。
4.“红船精神”的现实价值
“红船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对当下实现中国梦、坚定“四个自信”等中国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体现了其重要的现实价值。《红船精神领航中国梦》一书指出,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开辟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领航中国梦的实现[13]。“红船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其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内涵,始终代表不忘初心、永葆先进的实践态度,是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四个自信”的精神旗帜,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法宝[14]。
三、“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产生的个体影响
“红船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形象的历史概括,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个人所追求理想人格的最高精神[15],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时代仍闪耀着光芒。
1.以“首创精神”引领时代新航向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正是首创精神的精神内核。“红船精神”作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促使各地区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取长补短,建立起市场化的地区优势,并且鼓励创新创业,掀起了创业浪潮;对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也发挥着重要影响,使得青年人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国家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革新引领时代新航向[16]。
2.以“奋斗精神”恪守责任担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干在实处,脚踏实地才能攻坚克难。如今我们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等问题[17],“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实干兴邦,克服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凝聚力量共同实现中国梦,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和社会责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3.以“奉献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红船精神”作为一面精神旗帜,其中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也依旧历久弥新,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要求其铭记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保障民主权利,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坚定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理想,只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
四、结语
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船精神是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时代价值和个体影响方面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内涵,为红船精神引领新时代发展,塑造中华儿女优秀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中华儿女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为新时代国家进步革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为传承和延续其他红色革命精神提供了理论价值,凝聚中国革命精神,深化中国革命精神内涵,彰显中国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肖纯柏.民族精神视野下的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6):11-15.
[2]储著源.从五四精神到红船精神: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伟大飞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7):21-23.
[3]李志勇.征程回首与时代主题的衔接:红船精神的历史作用与新时代价值[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1):48-51.
[4]刘华景.时序性: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历史逻辑[J].攀登,2018,37(05):47-52.
[5]李世坤.红船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研究[J].黑河学刊,2019(05):56-60.
[6]李小春红船精神研究:文献回顾与进路审视[J].嘉兴学院学报,2020,32(04):54-59+136.
[7]赵金飞.论红船精神的党建价值[J].嘉兴学院学报,2015,27(04):39-42,52.
[8]杜伟.以“红船精神”奏响新时代治党最强音[J].人民论坛,2018(30):58-59.
[9]胡建成.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10]彭世杰.红船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内在逻辑、历史语境和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4):90-96.
[11]彭冰冰.红船精神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前景展望[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1):58-63.
[12]郝立新,朱紫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与弘扬红船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21(01).
[13]本书编写组.红船精神领航中国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4]冯启玲.让“红船精神”永立时代潮头[J].人民论坛,2018(26):60-61.
[15]桂胜,腾跃.乡村振兴视野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J].河北学刊,2020(3)
[16]王秋香.“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8):236-237.
[17]马琳琳,王晶.让“红船精神”闪耀新时代的光辉[J].人民论坛,2019(18):118-119.
本文系2021年度嘉兴学院重点国创资助项目“百年党庆背景下‘红船精神’传承与践行的模式创新研究一基于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202110354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何星月(2001-),女,浙江杭州人,嘉兴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读;
傅菀(2001-),女,浙江宁波人,嘉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读;
郑佩妮(1999-),浙江宁波人,嘉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