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长阶段,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将道德与法治结合,旨在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全面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理念下,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因此,社会、学校、教师都应尽最大的努力,采用多种策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小学生天性活泼自由,喜欢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还不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如果能有意识地加强对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环境制订可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经过教师无数次的实践与考验,在各种教学方式里有着毫不动摇的地位。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与动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参与感。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互联网+”模式展开教学。在绝大部分学校中都会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师依据教学方案设计应用设备即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与时俱进,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先进性、新颖性,学生自然会对课堂兴趣满满,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就会更深入、更容易,进而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从海量的资源中选择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体验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理解知识点,可以联系相应情境加深理解深度。
二、侧重增加案例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案例教育方式是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掌握到的知识点内容引入相应的例子,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理有据的案例教学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侧重增加案例教学的引导方式,既能避免单一教学内容所呈现出的枯燥乏味,也能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引导教育,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与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四制小学道德与法治《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公民所拥有的各种权益,并且熟悉保障公民权利的有关法律法规,教师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比如,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中的校园欺凌具体案例的呈现,主要是通过具体案例导入课题教学研究中,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法律维护权利的重要作用,通过辨析和讨论对知法守法形成整体的认知,并对校园欺凌的行为勇敢地说“不”。以生活实际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懂得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通过相关的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并且在寻求自我保护的同时如何选择合法、智慧、有效的维权方式。
三、多样实践,升华认识
实践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应力求多元化、生活化。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还会发现学生对一些国家大事、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感到学起来十分吃力。尽管有些教学内容相对宏观一些,但是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小学生有能力也有义务去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国家大事及历史文化与小学生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开展多样化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认识其重要性,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使命感。当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也就更能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了。为此,教师在多样的生活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实践地点有代表性、实践活动新颖有趣、实践成果为全体学生共享。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趣味性合作活动作业——出报纸。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报纸的各个版面内容,围绕既定的主题从多方面展开,最后的制作成果属于学生。如在《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入生活,探访周围人对那段历史的别样记忆,将之整理成文字稿件,作为报纸的特色专栏。学生还可以走访当地红色胜迹、采访老党员、参观历史博物馆,将多种内容汇总在一张报纸上,生动展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成果。最后,通过班级内部的报纸推介活动,展现小组风采,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生活实践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大尝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全面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最好路径和最优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组织中,需全面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理念,运用具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万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
[2]詹兴全,吴建玲.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9(24).
[3]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