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个历史决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进路

张金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3年1期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缩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资源。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题中要义,也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趋势、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难题的必然结果。三个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内涵包括指明方向、丰富内容、启发方法和建构形象四个方面。以网络宣传筑牢社会基础,以教学模式改革打通主要途径,以动员全党巩固实现成效是三个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进路。

关键词: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实现

党的重要会议及其形成的决议具有独特的思想动员和政治宣传作用,能够有效弥合分歧,深化共识,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分别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和成就一锤定音,解决了党内外的思想和现实难题,发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和启发价值。

一、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理论逻辑是指其价值生成具有理论必然性,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必然结果。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前两个历史决议侧重总结经验教训,意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新历史决议则重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意在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相同的是,三个历史决议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完整准确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2],在理论上与历史决议相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指导,有助于改良教育过程的师生体验,促进教育效果常态化、长效化。

(二)历史逻辑: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发展与创新

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历史逻辑是指其价值生成顺应并引领着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发展与创新的趋势,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以党的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初步勾勒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轮廓,从理论层面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其次,第二个历史决议针对改革开放之初“左”、右两股思潮的夹击,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同时引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专业化进程发展。最后,最新历史决议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实践逻辑:解决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

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实践逻辑是指其价值生成分别回应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具有实践必然性。具体而言,第一个决议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深刻揭露和剖析,巩固了整风运动的成果,为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铺垫。第二个历史决议准确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和活的灵魂,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贡献。不仅终结了国内对于建国后重大历史问题的无益争论,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走向的诸多猜测,达成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最新历史决议梳理了党的意识形态斗争史,在总结意识形态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为意识形态工作提出应对之策。

二、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内涵

(一)历史定论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三个历史决议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的同时,也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向,以鲜明的旗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三个历史决议确立党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政治方向。其中,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必将使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5],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和毛泽东同志路线的全党旗帜地位,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政治基调。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6],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客观公允的政治评判。最新历史决议则用“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的首要政治原则。

(二)历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个历史决议从组织主体即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事关制度运行、政权存续和国家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全体成员的必修课。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输,还注重加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从内容侧重来看,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关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概括阐释,最新历史决议着重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了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集理论深度、人文温度和实际效度于一体,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

(三)历史经验启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个历史决议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却处处显露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大智慧,对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深有启发。第一,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是最新历史决议的高频词之一,在总结百年经验的“十个坚持”中,两条在讲创新。第二,民主的工作方法。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对“左”倾错误的总结反思中提出,要提高全党的思想鉴别能力,“在党内发扬民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的工作”[7]。第三,求实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要求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据此研究和制定教育方略。求真务实要求则追求办实事、求实效,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

(四)历史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通过阐述三个历史决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可以有效回应相关争论和非议,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底气。其一,承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地位。摆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地位,是建构其形象的前提。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可以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卓然成就。其二,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形象相辅相成,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形象优化,形象的优化又能服务于功能强化。最新历史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8]。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大中小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基调,在全社会唱响了爱国主旋律,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进路

(一)以网络宣传筑牢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

主流宣传工作要辩证看待、灵活应对网络传播的显著特征。一是巧妙运用网络传播的智能化特征。根据历史决议内容本身的特质和不同网民的兴趣偏好,采取专业化、个性化的形式宣传三个历史决议。二是合理把控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特征。互联网是一个具有隐匿性的开放空间,网民发表意见不受时空限制。一方面,广泛参与讨论可以加深网民的学习体会,促进决议精神的传播;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议论可能会起到误导作用,削弱历史决议的正向影响。适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以避免负面影响扩大化,发挥网络交流的建设性作用。三是积极应对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官方媒体应当主动进驻各大社交平台,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精神,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二)以教学模式改革打通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一,以专题式教学重构思政课堂内容。问题导向和探究性质是专题式教学的两大优长,有利于把握三个历史决议的重点内容和关系脉络。如针对第一个历史决议可以设置“三次‘左’倾路线及其影响研究”专题,针对第二个历史决议可以设置“毛泽东思想内容研究”专题,针对第三个历史决议可以设置“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研究”专题,针对三个历史决议的综合学习可以设置“历史决议的内容表述比较研究”专题。通过专题式教学组织历史决议的课堂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进对百年党史的了解,增强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第二,以互动式教学创新思政课堂方法。近年来,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常见方法有讨论、辩论和研讨等。思政课堂的互动较其他课堂而言略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互动关系和教育内容的争论尺度上,规范好其中的分寸即是对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互动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方向引领作用,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上不走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育内容有明确的是非定论和价值评判标准,师生讨论应当在正确的价值取向范围内进行,避免互动交流脱离学科属性。

第三,以沉浸式教学优化思政课堂形象。历史决议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肯定,为其建构了基础形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优化,则需要通过对基础形象的维护和提升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

(三)以全党动员巩固价值实现的成效

第一,发挥党报党刊的舆论阵地作用。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长期以来为贯彻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格斯曾指出,党报党刊的任务“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10]。新时代党报党刊应继续扮演好“笔杆子”角色,完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赋予的历史任务,采取系列措施扩大历史决议的传播。一是开辟专栏引导学界政界加深对历史决议的研究阐释。专栏的特点在于聚焦,一段时间内就某个议题开展针对性论述,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二是增加新闻报道,强化人民群众对历史决议的认知。党报党刊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获得了较大公信力,对社会认知的形成和转变至关重要,人民群众如何看待和学习历史决议,关键在党报党刊的舆论引导。

第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现行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担负着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的基本任务。基层党组织宣传和执行历史决议,关键在党员,重点是群众。一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最新历史决议,让历史决议的精神指示在党员心中扎根。二要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渗透历史决议的新内容新表述,推动群众更新思想认识,做到与时俱进。三要借助关怀帮扶党员和群众的机会,突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党员群众树立学习理念,养成学习习惯,主动紧跟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是宣传党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先锋队伍,在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中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带头学习历史决议。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学习历史决议,能够潜移默化地带动周围同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目前,三个历史决议的全文都以公开方式出版,各大学习网站也进行了全文转载,为学习研究提供了便利资源。二是带头宣传历史决议。党员的发展程序决定了党员群众基础普遍较好,在各自的社交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党员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转发宣传历史决议,能够增加其曝光度,扩大其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9页。

孙其昂、黄世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5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4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99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4-815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96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8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0页。

作者简介:张金(1999.04-),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