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德育是初中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班级的管理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把德育工作做好,对学生成长将会大有所益。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德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德育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实践
引言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必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是与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在任何时候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形成一种思想认识,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又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家校共育概述
“家长”和“教师”、“家庭”和“学校”是中学教育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参与群体,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在教育角度、内涵和具体方法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而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联动教育关系,对教育工作者本人及教育单位自身的社会影响也会起到明显的左右效果。通过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学校和教师能够拥有更为多元、丰富的路径和学生家长就立足于德育基点的多个话题展开深度交流的路径、平台和载体,一方面使双方得以在常态化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的联动开展上也能达成“目标+态度+认知”的高度统一,这些都十分有助于良好家校关系的实质性构建和发展。
二、初中德育教育现存问题
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依然会选择传统的方式,只是复述德育理论知识或生硬说教,这种德育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无法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价值,反而会导致学生抵触德育教育,进而对开展德育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多数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并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缺乏实践、探讨、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很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
(一)培养家长家校共育理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则要让家长具备良好的家校共育理念,提升家长的综合教育能力,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方式方法,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交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不断融洽与孩子的关系,为助力初中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当前初中德育教育中家校共育的现状来看,有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没有很好的认知,他们往往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老师,认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教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则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依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在家庭中的时间也很长,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往往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到位,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利用家庭生活人物构建德育课堂
“生活”是一个社会性概念,这就意味着它的存在必然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上,那么“人”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教师可以在班级德育过程中引入一些具体的家庭生活人物作为“范本”或实例来完成对道德理念和价值概念的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直观的认知对象,同时借助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熟悉感来优化生本自主认知和能动发展的执行条件,进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德育工作的内化性和自然性。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是在学校的积极的思想教育氛围指导下,根据班集体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主动、创造性的管理活动。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除了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之外,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影响。班主任若为人爱恨分明,学生们就明确对错。而班主任若讲话掷地有声,学生们也就不会出尔反尔。所以班主任要想留住学生,就必须有使学生们信服的地方。而身为一名老师,最起码就必须具有坚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教育工作水平。讲一口流畅而又规范的标准普通话,老师诙谐而又风趣的教学风格,往往使学生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但并不自觉效仿,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们也会自觉遵守初中纪律,并听从于班主任的教育。
(四)树立榜样力量
初中阶段,学生与班主任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需要做好表率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这样一来,在和教师的交流之中,学生也会跟着教师学习,在教师影响之下潜移默化的形成道德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同时还要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素养,以此结合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素养引导。另外,平时还要注意观察,掌握好同学的基本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德育教育对策。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也可以展现出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并给所有的同学做出一个榜样。
结束语
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不应仅限于学校,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学生的良好德育水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德育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德育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初中阶段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他们的行为具有随意性,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要让学生去感受失败的痛苦和社会的规律。只有当他经历了这些,才能真正享受到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卜朝辉.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校教育生态[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9):23.
[2]钟东海.家校沟通打造初中德育高效管理模式的途径研究[A].,2021:204-208.
[3]武亚楠,李波.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成效[J].基础教育研究,2021,(14):12-13.
[4]尹旭.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中学德育发展研究——基于家校协同理念[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