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是一个延展性领域较强的学科,其也是现代社会蓬勃发展与人类科技进步的基础,就信息技术而言,其是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实现教育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关键手段,传统的数学课堂拘泥于刻板的板书形式和书本教学,无法使学习者直接、立体地感知到数字的意义,为此,本文从信息技术概念出发,细化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践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融合
引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可以借助动漫的模式将书本中的几何知识生动、有趣、具体地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并进一步强化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并未定型,处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界限上的迷茫时期,而教师可借助信息将抽象的数学原理和数学知识具象化,从而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基础知识,同时还可由表象思考向抽象思考转变。
1、信息技术概述
新课程变革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可以实现强化学习的目的。初中教师需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数学进行高效融合,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掌握能力,教育方案也需随着时间进行改变,不断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对高技术、专业、网络接受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的人才需求较高,为此,教师的教导方向也需合理转变。
2、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实践
2.1利用信息技术,唤醒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拘泥于“教材与教师”之中,就学生学习而言,其只有教材中的文字和教师的口头讲解两种学习途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消减,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如此,便会促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促使学生的成绩大幅度下降。基于此,针对初中数学学科来说,为改善这个情况,教师能够做的便是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重新融合到课堂中,以这样新颖、先进的模式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信息的辅佐下认真地聆听教师所讲的内容。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数学知识期间,学生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已对教材中的立体图形有所了解,进而在课堂学习时便会失去新鲜感,观察兴趣也没有那么高昂,观察效果也会会受到影响。基于此,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效果,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立体图形的图案,让学生在“新鲜感”的刺激下观察得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由此提高学生对立体图形观察效果,为教师后续立体图形知识点的讲解做好铺垫。如此一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资源更多、新鲜感也逐步增加了,相信在学生“追求新鲜”的心理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出巨大贡献。
2.2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高效理解难点
“了解”是学好初中生几何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有着较强的图像传播功能,可呈现出抽象与繁杂的情境,对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具备积极意义,为此,教师需将信息和知识点教育充分融合,进而增强教学成效,其中包含:打牢基础:借助现代科技帮助学生充分细化基本知识,使其在充分掌握基础概念后,理清相互间存在的关系,以及概念成立的相关条件,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消化基本知识,并为此奠定坚实基础。演示过程:讲授学生无法掌握和理解的重难度内容时,需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其演示具体转换的步骤,使其直接地感知图文间的位置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比如“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是初中数学掌握的重难度,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对该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中,即教师给定某个函数表达式及其具体化的平移动作,然后需要学习者求出平移后的函数表达式。如抛物线y=2,根据下列条件的平移,可以写成相应的抛物线分解式:①向右移动二个单元;②向左移动一个单元;③前左移一个单元,后右移四个单元。根据要求利用现代的技术绘成函数图形,而后再动态地进行平移运算,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函数平移的实质,以及在平移运动中须注意的细节问题,指导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3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把复习与预习进行串联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知识点和本节内容相结合,让新增的知识点在学生心中建立初始认识后,能够达到引导他们进行预习和复习的作用。如教师在演示y=x²-x+1的抛物面曲线的时候,画出一次函数y=x+1的直线图形,然后教学生通过计算二个曲线的相交点,在基本掌握本节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就学会了一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决方式。再如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各种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形状,再利用“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特点去介绍基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这也是对下一节课程知识进行提前预习。采用这些方式,不仅使本节的知识更加简单,也更易于被学习者所接受,且具有不错的教学与预习功效,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2.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教师要进行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等多个环节,必要时还会有小组讨论、课堂游戏等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练习时间则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若想为学生课堂练习提供更多时间,教师即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更加高效的课前导入环节,信息有效地缩短新课讲解的时间,提高课前导入以及新课讲解的效率。
2.5通过信息技术软件使习题不再枯燥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实施“自主命题”活动,让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更加生动、有趣。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环境中,有不少学生对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枯燥乏味的作业本和练习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还有不少学生长期没有教师和父母的鼓励引导,没有自信,渐渐缺乏主动性,所以,“问答软件”对学生而言,可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可借助此类软件把教学任务和家庭作业设置为一个题组,他们回答后此软件就会显示结果是否正确,当答案对后窗口就会弹出表扬、鼓励的文字和表情包,失败后就会弹出鼓励的语句,当他们几次回答问题都没有答对时,此软件就可以及时提供正确解答,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重点。这种方法使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防止某些学生因为“不好意思、怕被嘲笑”的自尊心理、不敢向教师或者朋友求助,造成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利用软件可以使习题趣味化,每一道习题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思考,而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轻松简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与科技进步存在直接关联,信息技术也在逐步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让日常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为此,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实施高效融合,可以让原本难以理解逻辑知识点变得一目了然,从而让枯燥乏味作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此同时,我们需从多角度去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并掌握更为先进的信息科技,将两者合理的融合,进而完善教学流程和方案。
参考文献:
[1]梁增发.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1(11):70-71.
[2]尹俊飞.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高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数码设计,2022(8):174-176.
[3]赵志坚.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之我见[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1213.
[4]谢文琼.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学周刊,2022,22(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