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未来的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仍有不少幼儿存在着极其严重的不良饮食习惯,所以,对于幼儿饮食习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幼儿;饮食习惯;策略;影响
引言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营养,甚至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增添了许多新的政策措施。但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食品层出不穷,吸引着广大的消费人群,特别是对大部分的幼儿来说更是充满了吸引力,但这些食品有好多是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甚至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这些毫无营养价值食品的不断增多,使得幼儿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差,让很多幼儿的营养越来越失调,这些副食品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了幼儿健康。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概念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对自身身体健康不利的饮食习惯[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饮食不均衡;挑食、偏食;不吃早餐;喜欢吃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给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都应该加以重视。
二、幼儿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
幼儿时期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营养有着必要的要求。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提高,但孩子的营养问题依旧困扰着很多家庭,而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就在于幼儿的饮食习惯。目前幼儿普遍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偏食、挑食
偏食、挑食就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幼儿不喜欢蔬菜和水果等一系列绿色食品,只喜欢吃肉类;而有的幼儿则是喜欢蔬菜或是水果,对肉类食物是一点也不沾,这些情况都让家长束手无策,再加之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是十分的溺爱,只要孩子肯吃,喜欢吃,家长也不注意饮食的营养成分,一味的纵容幼儿,这更是助长了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二)幼儿进餐时不集中,边吃边玩
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有一些孩子喜欢边吃东西边玩,有的幼儿在吃饭时喜欢把吃饭的勺子含在嘴里玩,而有的会用筷子的幼儿则是喜欢在吃饭时拿着筷子敲打桌面或者是碗,根本不吃饭,只有当家长或老师喊他们时才会吃上一口,然后又接着玩,一些孩子则是要大人喂,但当大人喂进他们嘴里后,他们却不往下咽,而是含在嘴里,有的幼儿甚至在吃饭时也要拿着玩具玩,怎么都不能好好吃饭,也有一些孩子在吃饭时不集中,是因为家长的一些错误教导,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吃饭,经常用一些有趣的外物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按时进餐,但这种行为却给家庭和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幼儿的生理代谢。这些都是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三)幼儿爱吃汤泡饭
随着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吃汤泡饭,他们认为汤泡饭不仅鲜美而且有营养,但他们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长期食用汤泡饭,孩子会养成囫囵吞枣的习惯,除了难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仅会使孩子的胃受到伤害,还会使孩子的咀嚼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2]。
(四)幼儿以零食代替正常进餐
零食一直都是幼儿的最爱,而幼儿零食的范围很广,种类甚多。零食的泛滥致使幼儿逐渐形成以零食作为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具体表现为:一些幼儿再进餐前不断吃零食,结果在进餐时肚子不饿,不好好吃饭,饭后又觉得肚子饿,又要吃各种零食;有些幼儿则是零食从不离手,在看见想吃的零食时一定要家长给买。幼儿在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后,在吃饭时经常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久而久之,幼儿的营养就会失调,造成营养不良。
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应对策略
(一)通过榜样示范,时刻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导
教师和家长常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和父母进餐多么安静、专注,食物残渣收拾的干干净净,幼儿也会被感染。除了教师和父母的榜样示范外,可以发掘幼儿中表现突出的,及时的给予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样也满足了幼儿的模仿欲望。此外,对于一部分幼儿可以采用激励的方法,对那些有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的激励,如可以给孩子发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那么他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对幼儿来说,身边的小朋友更加真实。
(二)幼儿园开展与饮食习惯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收集一些图片、录像,组织幼儿展开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组幼儿掌握真确的洗手方法,懂得安静愉快的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声响,不能挑食偏食,不能剩饭菜,就餐时不讲话,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如:
健康活动《营养丰富的蔬菜》,这个活动可以引导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的道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蔬菜,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食用部位与营养价值。
社会活动《宝宝自己吃饭》,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要独立进餐。并且懂得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自己用筷子,自己吃饭。
(三)教师通过对幼儿个性的了解,因材施教
幼儿的个性不同,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之有针对性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针对比较自负的幼儿,可以采用激将法。有的幼儿在家里知识层次较高,从小就进行各种特色教育,很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这类幼儿比较自负的认为自己很能干,觉得自己就是最优秀的。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激励幼儿自己动手吃饭;对于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采用鼓励法。内向的幼儿,胆子比较小,不太敢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适应能力往往会弱一些。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大胆的吃等。
(四)幼儿园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帮助幼儿
要想改正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不仅要靠幼儿园老师的悉心教导,还要靠家长的配合与指导。所以幼儿园里教师要积极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做到家园要求一致,反复练习和巩固。教师应提醒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家长在幼儿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总结: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所以,对于幼儿的饮食习惯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应该对幼儿严格要求,不能一味的顺着幼儿。
参考文献:
[1]马明月,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知网,2015
[2]马龙超,漫谈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
[3]付慧慧,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成因及对策探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4]杜江梅,矫正幼儿不良习惯之我见[J],中国知网,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