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融合

黄婵爱
  
明日
2022年6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实验学校 广西 扶绥 532199

【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促使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需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如改变教学观念、显性劳动教育、隐形劳动教育、富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渗透、劳动写作指导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教育融合;融合意义;融合路径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育人的重要因子,在劳动教育时,应当为劳动教育寻找合适的载体。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时,以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突出二者的教育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融合意义

通过对以往的小学教育工作分析可知,在文化学科为重的教育固有思想影响下,导致劳动教育的长期缺位,使得小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以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有序成长。为促使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工作的归位,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以小学语文学科作为教育抓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完成二者的教育融合,实现素质育人、劳动育人、品德育人的预期目标。

二、融合路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

为保证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则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素质育人思想认知,并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对劳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重视,进而主动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

(二)显性劳动教育

显性劳动教育非常直接有效,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课程劳动教育时,为快速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则会频繁采取显性劳动教育策略。在具体显性劳动教育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对语文教材中“显而易见”的劳动因子进行提炼转化,引导小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解析,进而从文本故事、人物情感、思想诉求、文化内涵的解析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并进行迁移实践,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完成对劳动思想的内化吸收。

例如,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提炼出劳动因子,促使学生形成感恩的劳动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收获幸福。

(三)隐形劳动教育

教师开展隐形的劳动教育时,可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启蒙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态,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到劳动的价值与魅力。笔者认为,在隐形劳动教育时,教师必须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发现劳动的魅力与内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审美意识,并认同劳动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劳动信仰,助力于小学生身心成长。

例如,在文章《落花生》教学时,教师则基于文本,对小学生开展隐形的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文本解析过程中,深度解读文本的劳动价值观与思想内涵。基于文本的隐形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不骄不躁的“落花生”,汲取营养、收获知识、积累养分,最终在劳动的土壤中开花结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富化劳动教育

在富化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筛选归类相关教育内容,与劳动教育进行相互呼应,如歌颂劳动美、赞美劳动行为、宣扬劳动之美。在劳动教育指导时,契合语文教学文章,引导小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完成对劳动文化、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的学习内化,使得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态更加富足,为小学生今后的成长提供有力帮助。

(五)劳动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时,应当将突出内外的有效渗透,契合小学语文教育目标,为劳动教育渗透寻找切入口,保证劳动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教师围绕语文科学教育目标:知识、情感、理念、过程、方法、技能、意识、思想、品德等,找出劳动教育渗透的突破口,使得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此,教师可建构丰富多样的劳动主题语文教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形式设计,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为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六)劳动写作指导

基于劳动写作课的教学开展,可促使小学生对劳动技能进行总结反思,并促使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升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为,在劳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心得体会、劳动感悟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具体劳动写作教学指导时,教师可从劳动教育活动、社会劳动、劳动技能等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当中,在劳动实践中收获幸福与快乐,为劳动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例如,《腊八粥》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的引申,鼓励学生在家期间,与父母共同进行腊八粥的熬制。鉴于小学生,对熬制的火候不能有效掌握,可鼓励小学生进行腊八粥食材的清洗,并对食材清洗过程中,进行辨识了解,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基于腊八粥的熬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写作,围绕自己参与腊八粥熬制的过程进行写作,促使学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可,并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可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

三、结束语

文中简单阐述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现实融合路径,重点论述了多样化教育融合方式,说明二者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为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教师则需要进行不断创新,挖掘出二者的教育融合潜在育人价值,助力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邓乔.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教师博览:下旬刊,2021(5):53-54.

[2]樊继仁.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建议[J].新一代:理论版,2021(14):0096-009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