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我国的高校需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人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民族政策实施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工作的创新,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进而推动民族工作更好的开展。本文基于傣医学教育实践,探索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期能够为这一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创新策略
在教育创新的时代,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改革工作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能够有效地提升民族语言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适应民族工作的优秀人才,首先就必须要对民族语言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再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就业需求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对课程进行合理地设置,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从而促进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一、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缺乏
傣医学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傣医药事业,适应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服务基层群众健康的意识;掌握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及中医学、西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临床综合诊疗能力,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傣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适应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师资建设情况,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对于傣医学专业而言,其教育重点是“医学”方向,对于傣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是次要的,对于傣语教师的配备也就显得单薄,无法满足一流课程建设的需求。与此同时,在高校当中缺少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投资,缺乏对教师积极参与先进教学经验以及知识学习的激励机制,最终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做到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工作的改革,不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二)教学的方式单一
在高校少数民族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殊性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教授学生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有关的语音、语法等理论知识,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厌学的情况,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一种方法,那么,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能够被激发出来,进而使其不能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创新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首先要加强教学目标的设计,制订科学而且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带领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进行调研分析,掌握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工作。其次,高校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这往往会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为国家、社会服务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宗旨,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与民族事业发展、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以需求作为教学总目标的改革导向,进而使得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学能够一直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在对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的投资,组织教师定期参与到各种培训教育活动中。例如,高等院校要能够充分地运用专业人才就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进行对教职工的培养活动。让高校教师投入实际企业岗位的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帮助教师在实际岗位当中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有效地掌握一些较新的课堂知识点,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而后,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师创造更多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到优秀的学校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创新评价模式
现今,大多数高校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虽然平时成绩的涵盖内容越来越多,但依然未离开“一卷式”评价的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评价模式成为了可能,尤其是慕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得教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结合学生在平台中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作业的提交情况等因素给出更加合理的成绩,这不仅有效地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还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能够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这一专业的创新改革,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也要注意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中,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9,(5).
[2] 陶贞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路径[J]. 宁夏社会科学,2017,(4).
[2] 刘炜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汉外”多语共时教育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专业语言教育为考察中心[J].前沿,2016,(3).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元江傣喇话塞音韵尾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号:2019J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