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版与人教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春》的比较研究
【摘要】统编版与人教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春》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本文从指导语、插图、课下注释三个方面对这个三个版本的《春》进行了比较。发现统编版在插图和课下注释方面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有优势,统编版的使用利于学生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统编版;人教版;苏教版;《春》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代表作《春》在语文教材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春》这篇散文入选了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本文从指导语、插图、课下注释三个方面对这三个版本的《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版本的特色,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试图为《春》在教材中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点启发。
一、指导语
指导语包括单元指导语和课文指导语。单元指导语是在开启一个学习单元前,对整个单元主题的概括以及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的概括。课文指导语是在开启一篇课文前,对本篇课文主旨的概括和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的介绍。单元指导语和课文指导语对学生学习课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将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单元指导语和课文指导语进行了梳理。
(一)单元指导语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春》的位置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春》的位置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春》的位置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单元指导语的开头都是以诗句或对仗的形式呈现的。统编版的开头和人教版的开头一样,都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苏教版的开头则是引用了一首小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样的开头与单元主题相吻合,都可以通过开头感受到四季景色的优美。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单元指导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是“美”,都围绕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展开。单元指导语可以为《春》的学习营造氛围,使学生带着欣赏景色的心境去学习课文。
通过仔细研读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单元指导语可以发现每个版本都有所侧重,有些许的差异。统编版的单元指导语中更为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提出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同时还提出要注重比喻修辞手法的学习。这样的单元指导语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加全面,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人教版的单元指导语中更注重对优美语言的感知,通过对精彩句段和词语的赏析,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苏教版的单元指导语则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美。这样更侧重学生在学习了《春》这篇课文后,提升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文指导语
统编版和人教版都有课文指导语,但是苏教版没有课文指导语。统编版的课文指导语中提出了两个小问题,分别是“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和“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读课文。同时统编版中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和境界的营造,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自己代入营造的氛围中,并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共情。人教版的课文指导语中只是强调了朗读,要多朗读几遍,感觉与单元指导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没有体现出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相比较来说,统编版的课文指导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插图
统编版的《春》中有两幅插图,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春》中都没有插图。统编版的《春》的插图一幅是朱自清的画像,另一幅是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的背影图。两幅插图都是水墨画的风格。好的插图必须具备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三个特点。
(一)科学性
第一幅插图为朱自清的画像,朱自清为本文作者。在学生看到第一幅插图时,头脑中会浮现如此儒雅的作者才会有如此细腻的笔触来写作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对作者的想象有了一些基础。第二幅插图是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的背影图,除此之外,这幅插图的远处还有牛群、流水和小桥。正好与文中所描写的场景相呼应。文中写到“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第二幅插图的使用,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幅画面,让学生可以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更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两幅插图的使用既介绍了作者,又与文中内容相呼应,很有科学性。
(二)艺术性
两幅插图都是水墨画风格的,很为清新淡雅,与《春》的主题相一致。《春》就是通过对春天美好的描绘,在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插图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两幅插图的使用极具艺术性。
(三)实用性
这两幅插图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于春天的描绘直接跃然纸上,从第二幅插图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的场景。将春天一家人去放风筝的欢愉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幅插图的使用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三、课下注释
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在课下注释上也存在一些差别,笔者将他们共有的注释和每个版本所独有的注释进行了梳理。
(一)形式上
统编版的课下注释是每页下边分为两列,序号都垂直对齐,较为规范整齐,利与师生查看。人教版的课下注释是每页下边直接排列,相邻两个注释之间会留有几个字符的空间,这样的排列不利于师生查看,形式也较为不整齐。苏教版的课下注释是每个注释占一行,每个序号都垂直对齐,很是规范整齐,极大地利于师生查看记忆。通过对三个版本课下注释形式上的比较,我认为苏教版最好,统编版次之,人教版居于最后。
(二)内容上
统编版中《春》的课下注释有14个,人教版中《春》的课下注释有16个,苏教版中《春》的课下注释有12个。
三个版本中所共有的课下注释有7个,分别为“作品及作者简介”、“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这7个课下注释都很重要,都是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的解释。如“作品及作者简介”,这是每个版本的《春》中所必须要有的,在学习《春》之前,是先对作者朱自清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赶趟儿”,在课下注释中既介绍了本意,又介绍了在文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更加贴切地知道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人教版的课下注释中给出了全诗,三个版本都给出了作者是南宋志南和尚,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唤起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文化的热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一句古谚语,它的意思在是一年的开始,要提前把全年需要做的事情安排好。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古谚语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古时人们的智慧,懂得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事情,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三个版本所共有的7个课下注释对于学生对《春》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关键且必要的。
统编版和人教版有,但苏教版没有的注释有3个,分别是“宛转”,“落地”和“花枝招展”。对于这三个课下注释,苏教版的课下注释中应适当添加,尤其是“宛转”,因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婉转,在遇到“宛转”时,学生心里就会想“宛转”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婉转有什么区别,这时候课下注释就可以帮助学生解答这个疑惑。“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对于“花枝招展”这个词的注释,统编版给出的解释更好一些。统编版给出的解释是,“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从这个词的本意到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为全面。
统编版和苏教版有,但人教版没有的注释有1个。是“花针”。花针对于现在一代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更为陌生一些,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见到妈妈用绣花针缝补东西的场景。这种时候课下注释就很有必要。统编版和苏教版对于“花针”的解释为,绣花用的细针,解释一致。人教版也可以适当增添。
人教版和苏教版有,但统编版没有的注释有1个。是“欣欣然”。对于这个词,学生较为了解它的意思,是很开心很快乐的意思。人教版给出的解释是欢欢喜喜的样子,苏教版给出的解释是高兴的样子,人教版中对于“欣欣然”这个课下注释可以不添加。因为没有这个注释的给出,不影响学生对整句话和文章的理解。
统编版所独有的注释有3个,分别是“窠巢”、“重音”和“停连”。在给出“窠巢”这个词的解释时,还应配有拼音。其次是“重音”和“停连”,统编版给出这两个词的注释,可以体现统编版对于朗读能力更为重视,这也是统编版的一个特色,其余两个版本可以适当借鉴。
人教版所独有的注释有5个,分别是“繁花”、“呼朋引伴”、“卖弄”、“烘托”和“舒活”。其中“烘托”的解释为中国画的一种方法。在解释“烘托”这个词的时候,涉及到了中国的艺术之一,中国画,并对“烘托”的本意进行了解释,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这个词的感知能力,是人教版所独有的特色,其余四个词,可以不进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从字面了解它的意思,可以对此部分进行删减。
苏教版所独有的注释有三个,分别是“和平”、“蓑”和“笠”。关于“和平”的课下注释可以删减掉,学生对于“和平”的认知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蓑”和“笠”是古时人们农忙时节所佩戴的一种类似于衣帽的东西。可以对这两个词进行解释,方便现在的学生理解。
统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所共有的课下注释就代表了这个词的重要性以及进行解释的必要性。两个版本中有而另外一个版本中没有的课下注释,需要仔细揣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水平,决定是否删减和增添。对于只有一个版本中所独有的课下注释,在考虑是否需要删减和增添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不同版本的具体情况,不同版本的特色。
本文从统编版、人教版、苏教版中的《春》入手,进行研究,将三个版本的指导语、插图、课下注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在指导语方面,统编版的单元指导语和课文指导语更胜一筹,更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在插图方面,统编版的两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在课下注释方面,三个版本应取长补短,互相借鉴。通过对三个版本的比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加理解《春》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从而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高海刚.语文课文插图资源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1(Z5):17.
[2]侯加顺.部编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春》的比较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1(08):98-99.
[3]潘丹.妙趣横生 春意盎然——朱自清《春》修辞手法赏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1(06):6-7.
[4]王璐.试析朱自清《春》的修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5):49-50.
[5]宋炳辉.想象春天——朱自清散文《春》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2019(22):108-110.
[6]欧乔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以朱自清的《春》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5):69-73.
[7]郑慧玲.浅析统编本语文教材“读读写写”板块的设计——以七年级下册为例[J].家庭生活指南,2019(04):198.
[8]张颖.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探究——以苏教版与人教版共同选文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7):144-146.
[9]郑囡囡.学习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6):71.
[10]杨惠.自然之春 心灵之春——朱自清《春》景物描写别解[J].学语文,2004(06):15-16.
[11]胡习双.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8.
[12]姚渝.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研究[D].聊城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