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索朗旺堆
  
明日
2022年18期
阿里地区日土县热帮乡小学 西藏 日土 859700

【摘要】小学生应以培养更多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设计师为准则。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态文明,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重新塑造,提高小学生对绿色社会的认知,进而在小学教学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扩展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这样不仅可以教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因为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的职责,还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文明;渗透

一、生态自然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的融合学习,小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公民的责任所在,也能促进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接轨。参与构建绿色治理体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要靠每一位公民的付出。我们在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的同时,他们也能付诸实践。

(二)培养小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保护好了自然,人类的日常生活才会更幸福美满。当前,各领域存在着诸多矛盾有待正确应对,许多困惑也待突破,要做到这些,离不开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辩证思考能为小学生看待问题及解决矛盾打开思路,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能将辩证思维运用于实践。

(三)帮助小学生践行生态价值观念

人与自然是共同体,尊重自然,不仅是任何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始终保持的道德态度,也需要我们作为个体对自然充分理解和怀抱充满敬畏之情的心,要求我们按照一种自然法则规律为人处世。

(四)促进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注重小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能为其接受下一阶段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破坏自然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自然的保护与尊重不是一种玩笑,能够让我们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遵守各项法律规定;在公众参与方面,学好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教育活动中认真贯彻理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渗透,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一)让学生在情感体会中共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能动性,自主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其运用知识的主动性,将道德标准与法律意识内化于心,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在课堂注入更多的情感,不断优化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生态课堂教学效果。在充满激情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课程学习中,在导入教学内容之前,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公益广告:城市里,车流涌动间尾气不断排放,工厂烟囱不停地将黑烟释放出来,空气污染使得蓝天白云变成灰蒙蒙的一片;田野间,农田被摧毁,改建为房屋楼房小工厂,水污染使得清澈的溪流变成臭烘烘的污水;青山不在,绿水不流,失去家园的不只是人们,远在北极的小熊也因为冰川消融而寻不到落脚之地。看完这段视频,所有的学生都为之动容,体会到了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体会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认同这节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激发了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主动为治理环境污染出谋划策的情感。

(二)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教师应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据此,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引导全体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的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比如制作调查问卷,实地到各个社区走访调查,比如购买垃圾分类玩具、学具,在家里“玩”起垃圾分类,比如购买或制作分类垃圾桶实际进行垃圾分类,还有的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小课题研究,将自身的垃圾分类实践过程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下来,探讨如何让垃圾转变成公共资源,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活动,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出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小妙招,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精神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遵守法治、践行道德的良好品质,但是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工作在开展中的难度较大,多数教学内容偏理论性知识,因此难以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利用生态文明,便可以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所以通过生态文明便可以更好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阅读、观看生态著作或生态电影,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纪念馆或是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对生态文明进行应用时,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绿色家园》等微电影,借助这些影视资源来更直观地展示生态文明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参与课堂活动。利用这些方法将学生从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结语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全民皆知的共同话题,为了提高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借助实践工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渗透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涵.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新课程,2021(01):228.

[2]叶克勇.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关注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22+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