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濮应雄
  
明日
2022年19期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中学 云南 德宏 678500

一、案例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散文对于我国社会进步、文学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可以看出来,古代散文占据高中语文教育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古代散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教学对策,让人文与工具相统一,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开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分析散文学习价值,本次案例就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赤壁赋》为例,带领学生体会文中情、景、理交融特点,鉴赏写作技巧,感悟作者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案例内容

在该教学案例的研究中,教师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赤壁赋》为切入点,利用音乐向学生介绍了赤壁,引出了《赤壁赋》,再配上音乐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教学掌握最基础的内容,让更加学生了解了苏轼。最后深入剖析课文,鉴赏文章写作技巧,感悟文章情感,教给学生在面对不幸时应该怎样做。

三、教学成果

(一)引入音乐,导入主题

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俊杰的《醉赤壁》,用音乐引出教学主题,这比直接点明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听完这首歌,随后问。

教师:“大家有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听过的学生回答:“醉赤壁!”

教师:“你们了解《醉赤壁》的创作背景吗?”(学生摇摇头)

教师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林俊杰从小就喜欢看三国,最喜欢就是赤壁的历史故事,当林俊杰看了自己最喜欢的导演吴宇森拍的电影《赤壁》之后,更加希望以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故事作为题材写一首歌,那么你对赤壁了解多少呢?”

给学生充足交流分享的空间和时间,倾听学生回答。接下来教师用反问话来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的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成的,当不幸降临时,大部分人自怨自艾,如果是你遇到不幸,你应该怎样面对?是杞人忧天还是豁达面对?是躲避还是珍惜?”

学生A:“我会面对它,因为不幸已经发生了,只有面对它、解决它。”

学生B:“我会先躲避,等我想要面对它的时候我再去面对。”

教师:“我们要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因为这是我们的财富,下面就来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让他来告诉我们,他是如何面对人生不幸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法,一点一点引出主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有一个过渡性,这样学起来才不会困难。而且利用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二)品读课文,鉴赏情感

品读课文,鉴赏情感教师可以从段落和全文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段落:《赤壁赋》一共有四段,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每一段进行品读,鉴赏作者写作手法,感悟作者写作情感。

教师:“齐声朗读第一段,找出段中写景的名句。”

学生C:“我找到三句,第一句是月出于东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第二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第三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你能说说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开始说自己对景句的理解。

教师:“齐声朗读第二段,找出段中写箫的名句。”

学生A:“我找到了两句,第一句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第二句是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教师:“你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开始说自己对箫句的理解。

教师:“齐声朗读第三段,找出段中抒情的短语。”

学生B:“我找到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开始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齐声朗读第四段,找出段中包含议论说理的短语。”

学生A:“我找到了两句,第一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仅何羡乎?第二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教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想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开始说自己的理解。

等到全班学生对段落深入了解之后,教师再从全文的角度来品读、感悟。教师根据全文内容设计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带领学生感悟。如:

教师:“第一段中,为什么要在景色描写之后加入箫声描写?这一加入对全文起到什么作用?全文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苏子扣舷而歌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和思想?又对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文中的“物各有主”观点和“变与不变”理论,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小组探讨,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即对本文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又品味欣赏了文中情感,通过问题带领学生鉴赏文中情感,提升了学生体悟、鉴赏优美形象语言能力。

四、评价反思

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大量苏轼的作品,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品格塑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节课教学,勾起了学生对赤壁的回忆,有了感性的认知,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本文重点的通假字、虚词、诗词和特殊句式,丰富了自身文学常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苏轼。但也有不足之处,感觉到了有很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这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频率快、节奏快,表面上行云流水,实则是走马观花,学生的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诗境,构建了“以文率言”课堂,没有对学生的语言积累上心,从而淡化了学生文言感悟,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注意教学方法,强加文言文中的“雅”味,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