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徐致远
  
明日
2022年30期
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有:课堂教学融入、网络建设融入与社会实践融入。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育人路径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四字短语,分为四个不同层面,高度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政治灵魂

历史巨轮前进不歇,伟大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标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携手奋进的强大动力。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1]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刻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就是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与价值追求,初心不改,将人民种在心田,放在心头。中国共产党人也必须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革命意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惧危险、敢于牺牲、善于斗争、勇于夺胜的坚定意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3]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疫情防卫战等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斗争。但是由于我国基本国情,要想更好地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继续坚持并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再创辉煌,续写历史新华章。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地位。”[4]对党忠诚是指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事业思想上认同,意志上坚定,政治上维护,态度上服从,行动上自觉贯彻执行。1921年,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文规定,党员必须忠实可靠,对党忠诚不仅是加强党战斗力的精神旗帜,而且也是永葆党性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不负人民是指不辜负人民群众对党地信任和期望,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党上下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为百姓谋幸福,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大学生理想之基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有独特的规律,其中理想信念意志是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是其行为的“调节器”,是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理想信念一旦松懈,就会造成思想的松动,继而导致信念意识的迷茫。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科学认知和深厚情感,而且更应该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5]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借助其世界霸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倾销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其人生观、价值观成型关键阶段。因此,一些大学生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容易动摇自身的理想价值追求。由此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

“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勇挑重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因此,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奋斗担当精神,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勇于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任。”[6]当前,由于单纯的大学教育,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知识经验来源渠道主要为教师传授,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容易导致大学生与社会的要求相背而驰,甚至丧失奋斗与担当的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勇于担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其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切感受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共产党人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意义。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推动大学生积极奉献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要解决关于理想信念有或无的问题,更是要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的利益。大学生思想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尚未成熟,积极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思想特别是“佛系”、“躺平”等错误消极的思潮影响而形成错误的认识,使得理想信念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抗疫赈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的精神内核。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和践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7]积极奉献,舍小利重大义,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锻造大学生政治定力

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锻造青年学生的政治定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要激发大学生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掌握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重要本领。”[8]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写进党章之中,更是成为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日常行为中。对党忠诚,也要不负人民,新时代,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等多个层面探索融入路径,切实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恪守育人之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要把教材内容与伟大建党精神对标对表,系统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从中把握历史规律,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9]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是一种对思政课的完善,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在网络信息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拓展育人之力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媒介的更迭,当今的传播媒介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可以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推送党史故事、传递党的精神,深化学生对党史人物、史实的理解。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在其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空间正在使无边界学习成为现实,所以各高校既需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公共平台共享党史教育资源,也需通过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供给优质内容,“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借助青年学生青睐度较高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党史资源,”[0]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教育,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教育引导的实效性,充分释放伟大建党精神的对日常生活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将大数据与伟大建党精神融合,无疑是如虎添翼,为本就振奋人心的伟大建党精神插上了一对翅膀,让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传播给无数的当代新青年,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之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提升育人之效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伟大社会斗争,内蕴着鲜明的实践品质,源自于伟大建党的实践。“青年要成长为国家之栋梁,既要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增长实践本领,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新时代的育人方法应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统一,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11]学真学问、求真本领是时代新人担大任的基础,只有真下功夫,下真功夫才是根本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可以定期组织青年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如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中共“一大”代表及相关人物故居等。不仅有利于让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还有利于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在未来不断变化的局势中永葆初心使命。

(四)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营造育人之境

校园精神文化代表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深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而校园精神文化还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优秀文化,成为指导全校师生的精神根源以及强大的精神武器。所以,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之中,融入学风,班风等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营造红色教育的环境,在学校里教育引导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从多方位,多层面,多渠道把握思想、精神、理想信念的联系,引导大学生提高品德践行能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以大国公民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自觉肩负起一代代中国青年接力传递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81

[3]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1)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2019-03-01

[5]《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6]《00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1(35)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习近平.人民日报.2016-07-02

[8]《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9]用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王素萍.南京审计大学.[J].2022.(05).

[0]论伟大建党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N].王夏杰,商继政2022.(02)

[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N]刘萍.2021.(19)

[2]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逻辑理路[N].任晓楠,谢撼澜2021.37(05)

项目支持:此论文为湖南警察学院图书馆2022年度普通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成果。指导老师:李福(1972——),男,湖南郴州嘉禾人,现为湖南警察学院图书馆一级警督,负责湖南警察学院普通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

【作者简介】

徐致远(2003~),男,湖南长沙人,现为湖南警察学院治安专业2101区队学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