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从重视大学生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文明习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明素养是个人重要的社会品质,国民文明素养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准的标志。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是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其文明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文明教育、文明实践、网络文明、校园文化等培育模式上探索新途径。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现状和存在问题
1.在学习场所缺乏文明礼仪。缺乏课堂文明礼仪的表现是部分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把食品带入教室,上课时吃东西;在课桌上面乱涂乱画,毁坏公共物品;部分学生不听讲、玩手机、睡觉、聊天。在图书馆里面聊天吃东西,长期站位不到,大声打电话,涂画图书期刊等。
2.缺乏人际交往文明礼仪。部分同学不懂基本礼仪,见到老师同学不打招呼,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不尊重三保人员,对别人善意的提醒置之不理。同学之间冷漠无礼等。
3.在宿舍和食堂等公共空间缺乏文明礼仪。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意识,个人物品乱扔乱放,搞得宿舍环境脏乱差。晚上熄灯之后,一些学生仍大声聊天和打电话,影响其他同学作息。一些学生食堂不排队,抢占坐位,浪费食物,不收拾餐盘,随地乱扔垃圾等。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导致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处于家庭中心地位,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会体谅他人。他们的家长往往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文明礼仪习惯的关注。
2.学校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现阶段大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时间大多用在应试上,缺乏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培养。部分高校文明礼仪课流于形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不能真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是基础。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应将文明素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有效推进课程联动,促进文明教育内容互联互通、互相渗透、互相支撑。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文明素养教育的同时,也需要以自身行为和品德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师德修养,成为校园文明的示范者。通过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逐渐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创新研发教材与任务点设计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环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主线,融入爱国、友善、平等、公正等主题,研发教学材料。在工作机制、教育教学、宣传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使文明育人工作格局更加完善。把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效融合,推进高校实现育人育才相统一的目标。
(二)提升管理水平,培育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文明习惯
高校需要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环境,使环境育人润无声。遵守规则是现代人文明素养的体现。高校不仅要科学地制定出各种管理规则,而且要强化规则落实,切实发挥规则在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方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让文明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理念,培育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文明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需要其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实践。首先依托高校资源,开展文明院系建设、文明班级评选、文明学生社区创建、文明寝室竞赛等活动项目,开展学雷锋月、迎新生、文明劝导、美丽中国行动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文明习惯养成。二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多元化开展政策宣讲、文化下乡、助学帮教、家电维修、助老扶幼等志愿活动,推动文明实践规范化、项目化。三是健全新时代文明表彰体系,开展评星定级和评优评先,表彰优秀志愿组织、文明实践先进集体、优秀个人等大学生群体,培养奉献友爱、互助向善的文明志愿精神。
(三)加强各类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优化。首先依托团委两微一端、QQ、抖音等融媒体平台,围绕政策宣讲、青年风采、青年服务等内容,适时发布海报、推文、视频等,通过与学校、二级学院融媒体平台联动,全方位矩阵式传播,将网络文明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同时传承校史、校训精神,改善校风、学风,班风,培育大学生文明素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文明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将文明行为的要求渗透到社团的日常活动之中,高校党团组织和学工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开展社团组织建设、智慧团建、志愿服务等专题培训,关注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大力支持那些健康、文明、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社团,锻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将文明教育深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寓教于乐,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李玲,郭红.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8)
[2] 何瑾睿. 分析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 现代交际,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