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基于企业主导的特色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李虎
  
明日
2022年36期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 铜仁 5652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19]4号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本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产教融合”。2022年4月,新《职业教育法》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本文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研究职业院校健全以企业为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新机制,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特色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探究了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改善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提质培优;建设工程管理;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体系

全面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发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符合当前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在深化产教融合相关举措。中国特色学徒制主要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人员、企业带班师傅交替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依据《教育部管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意见,全面强化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院校育人机制补充完善的需要,而且是建筑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职业教育法》,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建筑类专业特色学徒制发展现状

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全国职业院校经三批次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国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几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已构建成熟的人才培养育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因师徒制课程体系达不到师徒传承的效果,相比传统文化的师徒传承,当前的师徒情谊较为淡薄,相互之间信任度也不够,仍然造成毕业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流动性大,长效且稳定校企合作机制少有形成。本课题主要针对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广特色学徒制,就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推进特色学徒制“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企业主导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与实践。本课题旨在研究切实解决校企“双元”育人,学校招生即招工,学生即学徒,在校期间实现“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过程转化,同时在企业里“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上得去”。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本专业于2016年起获批开办,处于特色学徒制全面推广的黄金期,探索并实践适合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学徒制人才模式,充分整合专业群建设资源,又凸显专业差异化避免同化,构建注重企业主导的“双元育人”、“工学交替”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师资互聘共培,切实解决招生与招工相结合,以课程体系着重注重师徒传承仪式感,培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师徒情谊、稳定并壮大企业人才队伍。

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企业导向双元五共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核心概念

经过充分市场和行业调研,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确立了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模式改革,积极寻求适合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双元育人”校企合作单位。浙江同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主要从事工程监理服务、工程造价咨询和工程设计服务等义务,在江浙苏粤等地已占有较大市场,目前正向云贵川渝等地扩大市场,在西部地区人口需求量较大。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与同创公司于2020年10月达成框架协议,拟于2021级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成立特色学徒制“同创班”,并确立构建“双元五共”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主导课程体系构建。“双元”即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由学校和企业明确分工、协同配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指导,总体概况就是“双元师资、双元培养、双元管理、双元考核”。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拟2021级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设立“同创师徒班”,“师徒班”的新生入学取得高职生学籍同时即取得同创项目管理公司准员工资格(毕业后可根据学生意愿自行提出放弃在同创就业)。学校制订《特色学徒制管理办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特色学徒制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学徒制”实施细则》,安排详尽教学、实践计划确定分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五共”是共设师徒班、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创大师工坊、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技术资源。

(二)研究对象

(1)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情;

(2)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群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等);

(3)特色学徒制的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

(4)同类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5)同创项目管理公司业务情况(包括市场情况、企业管理能力、人才储备及需求情况、公司经验情况等),行业与市场对建设工程监理人员能力及岗位需求情况;

(三)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见以下构图。开发构建基于特色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初步拟定建设工程管理双元五共课程体系由基础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三类。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校内专职教师授课为主,主要集中于第一学期实施;岗位方向课程充分体现工程项目载体、工学结合特点,主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建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该部分以双师素质教师和专业理论扎实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师傅共同授课为主;学徒制实训项目包括专项基础技能实训,该部分教学以实践能力强的师傅指导为主。

拟定建设工程管理特色学徒制双元五共课程体系由基础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三类。

三、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

(一)共建企业订单式特色学徒班,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生入学即进入订单式特色学徒班,实现学校招生即企业招工,明确学生即学徒(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建立校企互聘共培机制,形成双导师团队。使企业由过去简单实行岗前培训的陈旧观念,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对学生/学徒,通过制订《特色学徒制管理办法》、《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学徒制实施细则》明确学校与企业教学责任,通过基础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崇尚劳动更要重视岗位能力实践教育。科学制定特色学徒制模式推行方案,善的方案体系做保障,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生源质量、数量、教育水平及专业教学特点,制定适合于推行特色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通过全面的分析实践,保障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在当前建筑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承担着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因为本专业需保证在经过专业、系统且规范的教育后,学生要能准确掌握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原理,可以全面胜任监理员、资料员等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此外,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服从能力、执行力,同时师徒技艺相传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注重仪式感,培育学生职业认同感。

(二)共建工学交替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有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建以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为载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监理员工作过程导向,企业出资建设监理员所必须具备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核心岗位能力相对应校内实训室,将同创公司设备产品、技术师傅、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等引进、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一个企业生产环境的教学课堂;以同创公司当前所服务的工程项目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学徒制试点方案》具体安排工学交替式教学进程,做到企业工作岗位与课堂教学“零距离”对接。推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下的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共制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

以监理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构建企业主导的课程体系,拓展考核方式与手段,实施综合评价。明确基础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具体开设形式、授课方式和考核目标。校企双方依据教学内容重建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学校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进行评价。企业师傅以操作化形式对学徒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技能等级进行综合性评价。

(四)共创大师工坊

大师工坊是同创项目管理工作派驻学校常驻技术骨干机构,主要由同创项目管理公司副高以上职称、总监理工程师级别人员流动进驻,工程管理教研室副高职称教师常驻,旨在培养同创技能精英、青年骨干教师和合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同创大师工坊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带徒传技等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现技能转型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活动包括师生创新创业、竞赛选拔集训、校企横向课题研究、教材开发等。通过此平台,同创将先进技术和工艺经公司技术骨干引入专业建设,校企共同承担的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技术骨干的精湛技艺得以推广运用,青年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得以锤炼和提高。有效推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下的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中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五)共享技术资源

资源包括硬软件设施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将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提供给师徒班与学校共享,师傅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使用,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学习到同创先进技术,学生因为熟练使用某种设备,使得学生到同创实习与就业时实现零距离接轨;高职院校也可以购置现代化设备与企业结合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设备的所有权归高职院校所有,生产经营能产生生产效益的,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企业负责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对教师、学生先进专业技术的培养。这样,学校的设备既满足了学生实训实习的要求,又促进了企业的积极性。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同时产生出最大的生产效益,并且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同步,完善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共享人才资源是企业派驻技术骨干入住大师工坊、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承担部分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教学任务,实现同创文化和同创管理方法在同创师徒班得以普及和运用;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锻炼,获得实践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为双师型教师认定奠定一定基础。有效推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下的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中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四、课程体系构建效果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构建企业主导的课程体系,使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术技能,适应建设项目管理一线需要,从事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工作、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学徒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和企业,学生学习有目标,就业有保障,生活就有盼头;企业在培养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成本得以减少,高素质的学员也对企业来说也降低了管理风险,对于同创公司来说,培养贵州本地学生来管理西部地区工程项目,是拓展外地市场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办学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减少,师资方面同时得到了缓解,同时也能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也是间接受益者。建立在校期间教学计划培养和基础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师徒项目课程的梯度式实践教学、工学交替,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难题,解决企业招聘称职员工难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基于企业主导的双元五共课程体系构建,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学生一线生产操作及管理技能。建筑类专业应明确基于特色学徒制建筑类专业培养要点,根据前期市场调研结果,明确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要点及目标定位。结合特色学徒制按专业、按班级小规模试点经验,从培养内容、培养机制等方面,为特色学徒制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大规模推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小明,邓志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科教导刊],2018.

[2]张秀平,童红兵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7

[3]陈恩平.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