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福建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严兵
  
明日
2022年39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部分中职院校和技工学校(下称“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显示福建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学意愿强烈,办学成效较为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但受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低、社会认知、升学渠道等因素制约,实现长足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调研分析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而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效与方向。

一、职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数以初中毕业程度进入中职学习,以农村户籍为主,年龄在16至20岁之间,其就业特点有别于高校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谋深造”与“强能力”持续升温。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平均教育年限的提升,中央和福建省委采取了“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考试(高职高考)、高职扩招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加上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不急于寻找工作,而是选择通过升学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提升自身学历、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稳就业”与“满意度”情况良好。选择直接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主要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是直接就业主因,对找到的工作基本满意。由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企业业主较为满意。

三是“留家乡”与“闯一闯”此长彼消。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92.5%的受访毕业生首选留在省内工作,56.8%首选留在学校所在市工作,中职毕业生成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四是“求稳定”与“创个性”并行不悖。调研显示,选择就业的受访毕业生中,46.7%期待进入国有企业工作,31.5%希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业的行业选择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选择就业的受访毕业生中,61.0%选择服务业等相关行业,36.4%选择制造业技术岗位。学生创业意识逐步形成,10.0%的受访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将自主创业。

二、中职毕业生就业面对“五忧”

(一)受疫情影响岗位供给不足,充分就业“存忧”

疫情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大。调研显示,91.2%的受访毕业生认为疫情对就业机会有影响,36.9%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

(二)市场认可满足需求不够,竞争能力“存忧”

自主创业热情高孵化率低。调研反映,虽然中职学生创业热情高,但是创业规模小,成功率低。宁德某职业学校反映,学生创业项目多是奶茶店、电商小店等新潮行业,创业质量低。

(三)岗位适应综合能力不强,就业质量“存忧”

调研显示,40.0%的受访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足,55.7%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中职教育缺乏深度培养,存在技能训练表面化的问题,与企业的工作要求尚有差距,仍需完成在岗培训才能胜任。

(四)企业对实习新规执行不够规范,权益保障“存忧”

调研反映,由于实操不够规范,导致初次就业一年内的离职率高,更换工作的周期较短。莆田某职业技术学校反映,该校大多数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单位的服务年限不超过一年。

(五)升学规划职业定位不清,发展方向“存忧”

就业渠道窄,晋升空间小。调研显示,43.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同感不强。

三、提升职业教育需强“五力”

(一)畅通中职生就业渠道,增强“防疫力”

一是克服疫情影响畅通就业信息。学校加强与人社部门、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全面获取就业创业信息,了解掌握各项政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布就业信息。二是疫情期间学生就业服务不断线,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建档及更新,联合用人单位开展中职生专场招聘会,利用政府官网、公众号、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开展中职生就业信息宣传工作。三是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出举措,减少疫情对学生实习就业的负面影响,部门联动统筹抓好学生考证、校园招聘和疫情防控工作。

(二)发挥职校特长造精品,增强“自信力”

一是推进标准化中等职业院校建设,整合办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提升职业院校综合质量。二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使中职教育重要性深入人心,树立中职生自信心,为中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三是中职院校课程要紧跟最新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增强毕业生就业自信力。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增强“竞争力”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人社部《“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专项职业培训计划,有效提升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二是着力培养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三是大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地落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四)维护中职生劳动权益,提高“保障力”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规范中职生实习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避免违法违规超强度实习行为。二是中职院校加强与合作单位沟通协调,尽量让毕业生在对应专业岗位开展实习,以利于积累专业相关实习经验,保证实习效果。三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教育部门加强对企业监督指导,确保中职毕业生的各项社会保障足额缴交、保障到位。

(五)加大教学培训范围,提高“供给力”

一是创新多种培训方式提升教育实效。构建网上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并结合自身知识掌握情况选择课程和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二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即将从事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自身学业职业理想。三是适当增加高职、大专院校等高一级学校对中职生的招生供给,让更多想升学深造的中职毕业生得以提升自己、增强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