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的分析研究与启示

陈瑶
  
明日
2022年40期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30205

【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出版事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各类图书、杂志、期刊发行量如井喷式增长,同时也衍生了一批专门研究出版发行的刊物,比如《出版界》《民国时期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等,这些文献初步建构了我国现代出版理论的雏形。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的品种、数量、科目、特点等方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理清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的概况与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提炼了坚持错位发展、加强与读者交流与思想碰撞、强化人文关怀、多元主体创作、注重收集整理原始资料等做法,这做法对于现代出版发行事业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思考。

【关键词】出版类刊物;民国时期;分析;研究

出版类刊物,目前业内尚无权威概念,主要是指专门研究某一时期图书出版概况以及出版发行行业动态的文献刊物的总称。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出版物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五四”运动后,以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思潮在中国不断兴起,科学知识、民主理念、新文化新思想井喷而出。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里,各类书刊自然成为传播新思想的主要平台载体,现代出版理念和模式也孕育而出,一批专门研究出版发行刊物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典型的代表有《出版界》《出版周刊》《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等。这些出版发行类书刊,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科目、不同方向总结分析了民国时期书刊的整体全貌,以及民国时期出版发行事业领域的整体面貌,从现代视角分析其成功经验和短板不足,对于当前出刊出版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概况

五四运动以后,到民国中后期,通过一个阶段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图书、杂志、刊物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为出版类刊物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到1930年后,各类出版类书刊也逐渐多了起来,根据不完全统计,至民国结束,我国累计发行各类出版发行类书刊文献近200种,包括期刊86种,著作41种,各类图书目录19种,书店调查5种等。

首先,在期刊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包括《出版界》《出版周刊》《读书与出版》等,整体趋势呈现一个山坡型发展趋势,即逐步增加到1945年达到顶峰,之后几年一直处于回落状态。1932年至1945年期间,是民国出版发行类期刊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先后发布了30余种期刊,包括《图书展望》《出版月刊》《中国出版》等等,其中1932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创办的《图书展望》期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年-1948年)则是存续时间最长的发行出版类期刊,刊物持续时间长达23年,发表出版业文章340余篇。一些综合类的杂志,如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也刊登过不少出版经营和出版文化方面文章。上海华通书局创办的《中国新书月报》则是专门介绍新书的期刊,内容丰富,包括新书介绍、评论、读者互动、出版新闻等内容,具有一定代表性。

出版发行著作中,主要研究方向是出版史、出版发行法律法规、编辑工作等方面内容,其中出版史21种,占比达到50%以上,法律法规5种,编辑工作与出版概论8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中国图书年鉴(1933)》《民众读物调查》《上海市书店调查》《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等等。

民国期间,由于各类图书和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各类书刊井喷而出,杂乱无章,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而当时我国现代图书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很多图书机构开始编辑发行图书目录类书刊,方便指导读者选择自己适宜图书。图书书目类书刊大多数发行在民国中后期,代表作包括《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新书汇报》等等。

二、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特点分析

(一)大量图书目录和新书介绍类书刊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引

承接上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各类新思想、新理念井喷而出,科学、民主思潮在社会中爆发,社会各类报纸、书刊、杂志等井喷而出,发行出版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态势。很多书局、图书馆开始出台图书目录,指导群众更好分类阅读。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文化战士邹韬奋是图书目录的奠基人,邹韬奋不仅对其旗下生活书店编辑配套的图书目录(《生活书店图书目录》《新书汇报》等),还积极联系国内其他书局和图书馆,搜集整理编辑全国图书总书目,形成了《全国出版物目录汇编》《全国新书汇报》等,不仅为当时很多在迷茫中的中华儿女读书学习提供了精准指引,更为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邹韬奋先生的带领下,国内其他一些书局、图书馆与协会组织也开展了图书目录编撰工作,比如《北平各图书馆西文书联合目录》《官书局书目汇编》(中国图书馆协会)《儿童书目汇编》(北平图书馆)等等,进一步丰富了书目种类,细化了分类内容。另外,民国时期各类书刊基本上都有专门新书介绍、书评等内容,一方面可以达到互相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读者提供更多新的刊物。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刊物有《读书与出版》《出版周刊》等等。

(二)研究出版发行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书刊文献规范行业行为

民国时期也是各类出版法律法规、制度规范陆续出台并不断修订完善的时期。1914年袁世凯政府出台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出版方面法律《出版法》,但不久后废止。1930年民国政府出台新《出版法》,并在1937年进行了修订完善。共产党发展壮大后,解放区1948年《晋冀鲁豫统一出版条例》发布,1949年《冀鲁豫新华书店暂行细则》发布。为进一步宣传政策法规,确保依法依规,业内不少书刊文献针对出版法律法规文献开辟专栏,比如《中国新书月报》《读书与出版》等。此外,民国时期,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发行业务,不少地方相关行业协会也出台章程办法,规范出版行为,比如《北平市书业同业公会划一图书售价实施办法》《重庆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章程》等等,对图书出版发行的组织机构、职责义务、具体条款等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定,为推动行业有序发展提供了规范指引。

(三)加强出版史研究,形成一批学术成果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十分注重出版史方面的研究,通过中国自古以来出版发行事业进行整体梳理回顾,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包括《中国雕版源流考》《古书源流》《中国书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出版界简史》等等。其中,上海印书馆的《中国书史》(陈彬和、查孟济),虽然是一部抄录整合作品,但较为系统阐述了我国书籍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意义。《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则是我国第一部版刻学史专著,针对雕版印刷进行了详细的考究。《中国出版界简史》(杨寿清)则全面系统对我国图书制作、出版事业进行了阐述。以上这些关于图书出版史方面研究的作品,收集汇总了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形成了研究分析我国出版史的珍贵资料。

(四)多采用名家撰稿,学术研究价值较高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许多都出自当时的名家、大家之手,文笔犀利、内容丰富、思想深度高,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和研究价值。《图书季刊》(北平大学图书馆),不仅延续时间长、发行期数多,还专门邀请学术大家胡适、罗尔纲等人,撰写关于中外文化石、出版史等方面文章,几位学术大家深入调查研究,旁征博引,观点深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图书评论》(国立翻译馆)虽然带有浓厚的国民政府背景,但其文章汇集了梁实秋、陶行知、吴晗、顾颉刚等诸多名家,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学术价值。民国时期的大量知名专家学者文献,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史,分析民国时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善于进行阶段总结,注重资料整理保管

民国时期的出版发行机构,特别注重对工作阶段总结,并定期出版专门刊物,有些书刊对现代出版发行事业仍有指导意义。比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曾先后发布《中华书局概况》《商务印书馆志略》,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出版发行刊物数量、种类、比例进行系统梳理汇总。另外,解放区内的各地新华书店、冀南书店同样高度重视总结工作,1947-1948年,华北新华书店、中原新华书店先后发行《新华书店发行方针与工作做法》《新华书店业务工作手册》等,这些都为新中国出版发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与相关行业的局限与不足

(一)尚未形成专业学科及理论体系

民国时期,虽然有不少书刊文献专门研究出版发行事业,但客观来说,整体研究还比较杂乱,出刊著作内容范围也比较狭窄,大都围绕出版史、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图书目录、总结汇编等基础方面,其他内容较少,特别是涉及出版发行改革发展等内容十分匮乏,专项理论著作也基本处于空白,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及理论体系。比如前文提到的《出版月刊》,主要作用就是新书简单介绍,缺乏对书刊深入评论和指导。而其他一些专门针对出版发行行业的未来发展、政策机制以及改革创新的文献和专著几乎没有。

(二)刊物整体寿命短暂,缺乏整体连续性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类刊物大多寿命较短,最长的刊物《图书展望》也只有14年,大多数刊物寿命只有几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导致民国时期出版行业刊物寿命短暂的因素是多样的。首先民国时期期刊发行缺乏前置审查,仅需登记即可,因此大量刊物井喷而出,远超市场规模和容量,客观上造成了不少期刊在市场竞争中时间不长便被淘汰,特别是一些民间资本出版的刊物,有的仅出刊1-2期后就被迫停刊,其中难免有出版行业刊物。比如《读书导报》(联华书局)只出版了1期。其次,是整体社会环境,民国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时期,国家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书局、出版机构运营举步维艰,更多只能依靠国家支持才能维持下去,这也造成了很多出版行业刊物寿命较短。

(三)缺乏专门针对出版发行方面的研究

客观地讲,民国时期的一些书刊文献,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比如《中国图书年鉴》《中国雕版源流考》《中国书史》等都成为研究古代出版发行行业的重要参考。但从整体上来看,该研究依然沿袭明清时期的方向和风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内容更多集中在古书的考订、印刷源流的考证和书史等方面。缺乏针对专门针对出版发行方面的刊物文献。一些文献中比如《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夹杂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出版发行的概念性质、发展趋势等,但也是浅尝辄止,而《上海书林梦忆录》等文献更多集中在书界见闻、趣事以及个人感想等方面,缺乏针对整个出版发行行业领域的系统专业研究。

(四)缺乏出版发行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研究

民国时期,出版发行还属于新兴行业,因此行业相关人才都是出版社、书局、书院独立培养,这些机构也在自己主办的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献,对相关业务进行指导,比如邹韬奋先生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被誉为业内权威指导。但从整体上来看,出版发行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书刊还是寥寥可数,出版发行的人才建设体系也没有建立,不仅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出版发行制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民国时代出版类刊物对现代出版事业的借鉴意义

民国时期的出版行业刊物的实践,无论是成功做法还是短板问题,对今天出版发行工作的研究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当时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出版社、书局抱团取暖,相互开辟新书介绍和推荐专栏,出台图书目录,一方面供读者更好学习阅读,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整体发展。各个书局、出版社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了独立的风格,注重与读者交流与思想碰撞,强调人文关怀,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出版机构学习的。对于现代出版机构而言,要坚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坚持整体发展理念,以提高刊物整体质量为己任,在刊物内容、设计创新、宣传引导、发行销售上功夫,生产符合学科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好作品,杜绝恶性竞争、同质化竞争,促进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其次,民国时期刊物中映衬“读者第一”“服务社会”理念,特别是邹韬奋先生提出的“服务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理论被很多经营者奉为圭臬。广大出版机构要始终坚持读者需求导向,强化服务知识,努力构建出版机构与读者之间心灵沟通桥梁,用心用情办读者群众满意的书刊。第三,民国出版发行刊物的创作主体非常多元,有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等等,因此出版机构也要坚持这种多元化主体创作理念,积极邀请更多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角度、更多方向上去研究出版发行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完善出版发行领域理论体系。第四,民国时期,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书局书店都非常注重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及时进行阶段工作总结,形成了优良传统,特别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保留的大量文本,都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阶段性总结也为今后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南。出版发行机构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资料收集和总结工作,做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最后,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文化的视角,以民国时期出版发行书刊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新颖性和独特性,也可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蒲俊杰,谢诗慧.民国时期新闻学类图书出版的历史脉络及特征——基于《民国时期总书目》中相关图书的考察[J].今传媒,2021,29(12):65-69.

[2]吴迪.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类书刊概况及分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1(08):54-57+71.

[3]董昕.潘序伦与民国时期的立信会计期刊的出版发行[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02):32-44.

[4]周百义.《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的特点与价值[J].中国编辑,2019(02):94-96.

[5]刘璟.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音乐出版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6]陈懿行. 民国时期政府出版物目录研究(1912-1949)[D].南京大学,2019.

[7]欧阳敏.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企业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孟和达来.民国时期蒙文出版物出版发行特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吴迪.中国现代出版理论的前奏曲——民国时期出版类书刊述评[J].中国出版,1998(09):49-51.

【作者简介】

陈瑶,出生年月:1994.04,性别:女,湖北鹤峰人(籍贯具体到省市),民族:土家族,学历:硕士在读 职称无。研究方向:编辑出版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