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我国大学生最高级别赛事,2021年首次开设红色专项赛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水平不仅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更关系到社会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科竞赛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也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竞赛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引导红色文化传承,既是课程思政的需要,也能对文科专业参加高水平大学生竞赛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实践;挑战杯
2021年5月17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决赛在四川大学圆满落幕。“挑战杯”自198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今年在深化开展主体赛的同时,举办红色专项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自2021年1月开展以来,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共计17000多件作品参加全国赛。湘潭大学研究生团队调研项目《代号“711”——关于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红色故事传播的调研》(以下简称《代号“711”》)荣获全国特等奖,而且湘潭大学也是湖南省唯一一个获得了本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特等奖的本科院校。[1]本文从参赛选题、实地调研、口述史采访、终审答辩等角度对这一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学科竞赛水平,推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一、“题好一半文”:找好选题是关键
一个好的选题不仅会影响着参赛作品的价值和效用,对于一个比赛而言,某种程度上,好选题更是起着能在万千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作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要求参赛选手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题好一半文”,想要更好地传承好红色基因,找好准确而又富有新意的“红色”选题是关键。
好选题并非凭空出现的,而是竞赛团队成员思维汇聚凝练成的“果实”,这一思维意识来源于个人日积月累,在团队的沟通交流和实践操作中“炼化”成为一个作品的核心。与此同时,感知的敏锐度也是发现好选题的关键要素,对生活事物与竞赛核心主题能否感知到,并将二者匹配且贴合。从一个选题的筛选和提炼过程来看,这也是对竞赛团队成员综合能力的第一重考验。
711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境内,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铀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这些“第一”的标签,也为该选题增加了一抹亮色,且数字“711”既记忆感强,又给选题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团队成员在最初对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发现,711矿为中国核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但如今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与当前其红色故事传播现状不相匹配,并且随着当年亲历者的相继离世,711矿的故事也将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所以将711矿的红色故事传承、传播出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珍贵的红色核工业史,成为711矿红色资源挖掘的重点之一。
从创新性、学术性、感染力和传播力等方面,对711矿进行综合分析,从创新性而言,711矿相对于其他红色革命胜地而言,切入点小,调研重点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且较为新颖,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发现该选题的可挖掘点多、可拓展面较大;从学术性角度来看,近几年711矿在媒体报道、矿区红色故事以及红色革命圣地的开发等方面,都存在学术调研的价值;在感染力和传播力方面,矿区还生活着老一辈的“矿一代”和仍然坚守阵地的“矿二代”,他们身上存在很多可挖掘的感人故事和时代精神;同时,作为中国核工业的代表之一,“711”精神也能呼应“两弹一星”精神,通过711矿的故事以小见大,既能够引起父辈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共鸣,不忘初心,同时,也能够用老一辈们艰苦奋斗的故事来启发当代青年人努力拼搏,传播正能量。
二、“脚下”出真知:实地调研“走出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尤其对于竞赛性质的学科活动而言,其成果的关键就在于实践,若实践过程中未将该选题应有的价值和效用挖掘出来,那么选题再好也可能会陷入“虎头蛇尾”的窘境。研究分析某地红色故事的传播现状及问题,更是要涉及到实地的调研考察,只有通过对调研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对当地可观察的、可检验的经验事实和现状进行描述、总结、分析,才能探寻到支配该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调研过程能够达到预期,调研前的准备至关重要。首先,调研组对711矿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了解到目前当地红色故事的传播现状,对媒体报道的红色故事进行对比分析,从现有资料中找到能够开展调研的对象,提前选好调研时间、地点、人物,准备采访问题、相关录音录像设备等。同时,为更进一步深化对711矿红色故事传播现状的了解,调研组对湖南省郴州市本地青年群体进行了“关于711矿传播力”的问卷调查,共收到139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后期实地调研挖掘的深度和力度。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入711矿旧址进行实地参观走访,其中包括711矿纪念广场、纪念厅、宿舍生活区、铀矿井田等,对711矿矿区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通过与矿区旧址的实地接触,还能够从中挖掘到新的亮点故事,为后续采访做好铺垫,丰富调研的素材。同时,对711矿矿区工人展开深度访谈,针对前期准备的采访资料,以及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素材,对矿区工人们进行采访,关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根据他们在矿区从事职业类别展开,包括从事钻井、矿采的矿工们、矿区地质工程师、后勤宣传员、矿区医院医护人员等,了解他们作为亲身经历者和感受者在711矿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对手中所掌握的素材,从创新性、学术性、感染力和传播力四个方面综合考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整理成调研报告和视频资料。同时,为更进一步丰富调研报告内容,除了包含实地走访考察到的材料外,调研组还查询了近5年来媒体关于711矿的报道,并对这些报道进行了大致梳理,其中包括《南方周末》《潇湘晨报》和郴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比分析其报道内容,总结经验和不足,为711矿红色故事的传播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三、口述的魅力:声音语言彰显的感染力
人文社科的实验调研,与自然科学最为显著的差别是前者是和人“打交道”,后者更多的是与物或者某一现状进行“交流”。与人“打交道”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就是口头上的沟通,这种让被调研对象以口头诉说的形式来叙述故事或者阐释原理,一般称之为口述。口述历史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历史学者保罗·汤姆逊将口述历史定义为“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2]通过口述者对故事情景的再现,带动读者的主观情感,尤其是口述者讲述时声情并茂的情绪表达,可以成为演绎“红色故事”的重要形式,真正做到将红色文化“讲活”。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采访了711矿的工人们,在采访之前提前对采访对象进行筛选和确定,为确保口述资料的丰富性,选取了有特点、故事性较强的采访对象,同时,考虑到711矿区的工人们现在大都已经接近年近古稀,所以选取的都是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且身体条件能够配合完成口述的采访对象。让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从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自己在711矿的工作与生活经历。通过当事人、围观者、历史知悉者或后人等的亲口讲述,进一步丰富故事细节,且声音语言的表达也能够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
例如,调研组对矿区工人余开泉进行采访,余老是四川人,当年因参与711矿建设而来到湖南郴州,退休后也一直留在矿区,所以每讲到故乡时,他眼眶都会泪光闪现。余老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一说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讲述时爷爷几度哽咽,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调研人员也为之动容。
在采访地质工程师姚文斌时,姚老作为从事过矿井作业的工人,他谈到了自己三次下井遇险的经历,讲述自己是如何从“死神”手中“逃脱”,声情并茂地描述了下矿的危险和不易,更是让听者也为之捏了一把汗。当事人的口述能够以不同视角呈现同一段历史,弥补宏观叙事的空白,让故事整体更具有可信度,展现这段历史的全貌。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实践作品要求为1个5分钟内的短视频和1份5000—10000字的调研报告。声音语言的感染力可以以视频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视频制作中,尽可能地多采用采访对象口述时声情并茂的画面,如镜头前采访对象哽咽的瞬间、绘声绘色地描述、逐渐激动的神情等。
作为人文社科一种重要的实验调研方法,口述对于调研过程中人物资料和历史资料的采集都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完整的口述采访过程,对最终调研结果都有着很大影响,所以能够熟练掌握口述史采访,也是调研人员具备有效沟通能力的一大体现。
四、线下终审答辩:以“不变”应“万变”
线下终审的答辩环节是竞赛冲刺的关键一环,答辩也是团队人员口才、形象、思维敏捷度、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体现,考察的是团队成员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答辩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答辩场景也是比赛全环节中最不可控的,但“最不可控”并不意味着只能任由其“完全失控”,而是要尽可能将误差缩小到能控范围内,在能力范围内将答辩准备工作做到最好。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线下终审公开答辩主要包括学生陈述和评委问询两个环节,要求学生作品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每件作品陈述学生不超过2人),评委问询时间不超过3分钟。前期调研的成果已经形成调研报告和视频文件递交给评审方,在终审环节,所能够把握的就是将调研所得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评委。
在正式答辩前,团队成员共进行了三天的封闭式模拟答辩,模拟比赛时的真实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弥补,最重要的是,每次答辩都变换评委问询环节时的问题,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尽可能让答辩选手适应比赛时的场景,以及训练其临场发挥能力。同时,模拟答辩时还邀请跨学院、跨专业的院、校老师专家进行指导,尽可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对答辩呈现形式进行完善,并对答辩稿件和PPT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打磨,不断完善、提升答辩水准和质量。
答辩要求学生作品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所以,我们要求答辩同学将答辩时间尽力控制在4分50秒以内,留下10秒给评委缓冲、思考的时间,并且答辩过程要声情并茂,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魂”,只有自己沉浸其中,才能真正打动评委。在评委问询环节,也准备了将近50多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到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展开切入,尽可能涵盖评委提问的范围。
五、结束语
“挑战杯”作为学生课外开拓创新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协同能力,促使学生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还益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尤其当前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类赛事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各大院校的学生竞赛团队的管理、培养和相应的教学指导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畅 王成奇.湘大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EB/OL].[2021-05-18].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1-05/18/content_1518439.htm?div=-1.
[2] 保罗·汤姆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谭方明,等,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2.
[3]李向平,魏杨波.口述历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2):96-105.
[5] 季惠斌,郭秀芝.依托红色历史资源 助力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2):54-55.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课程教学改革”(HNJG-2022-057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