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更有效的认识数、理解数、应用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创新落实对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数感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良好数感
“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通过引领小学生建立数感,培养符号意识,渗透空间观念,有利于形成几何直观,发展运算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发散与创新。因此,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活动不仅侧重于基础知识层面,还要关注学生抽象能力、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发展,在具体数学实践中迁移知识,培养数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一、进行观察对比,培养学生数感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表象,从而缺乏对数学的直观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属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进行观察对比,借此让学生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对其有一个直观性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数感,还有助于小学生今后熟练解决数学相关问题,促进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该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为了带学生体验数感,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含义,我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熊大熊二,以及4个苹果和1个西瓜,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平均分,它们可以拿到多少?在得出分别得到2个和半个后,半个在数学中通过会被表示成两份后的其中一份,带学生初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了数感。之后,教师让大家随便拿出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进行对折,再标记出几分之一。同时,教师还让相邻的两位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思考:大小不用的纸张为什么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分数的表示会受大小因素的影响吗?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数感的同时提升了数感。
二、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考虑到小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数”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要想让学生更为具体的感受到数,并理解数的意义,教师就要重视对数的转化,削弱其抽象性,使其具体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这一目标很容易达成,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例如,在进行《倍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教师非常重视对相应情境的创设。因此,我在教学先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显示了给小兔子准备的食物,其中有2根胡萝卜,6个红萝卜,10个白萝卜。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找一找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借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倍数的思考中。在让学生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关系时,教师还进行了示范,并用到了“倍”字,借此引出了新知,使大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对倍数进行了应用,从而得出了:红萝卜的数量包含了3个2,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包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等。借助这一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初步建立了关于倍数的数感,认识到了两个数进行比较时,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中形成。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为出发点,尊重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想在数学活动中锻炼数感,必然要开展实践操作,哪怕是简单地动一动手指,也能让学生获得难忘的学习体验,对“数”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进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利用数学道具如何直观摆出12根小木棒。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0”的整体概念,有的小组一根一根摆,有的小组两根两根摆,还有的小组将10根小木棒捆起来,旁边又单独放了两根小木棒。大家交流的热火朝天,每个小组都纷纷介绍自己的学习思路,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多方面感官,还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对“11-20各数”有了直观认知,完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强化数感,提高学习能力。
四、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数感
如果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可以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使用,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种对题目所涉及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达到培育学生优秀数感的效果。而在具体的问题探究环节,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行对问题进行延伸,即通过现有的问题衍生出其他与之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是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在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准备若干个糖果,然后询问学生如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60颗糖果,想要以每人三颗的数量发放给学生,那么有多少名学生可以得到糖果?问题抛出以后,如果有学生以较快的速度答对了该问题,那么教师均可以给予其糖果进行奖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数感有所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需重视学生数感能力的培育,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认知。此外,老师也能够利用实践,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生活当中建立良好数学情感,从而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使学生收获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还可以取得理想的培育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浅谈[J].读写算,2022(07):91-93.
[2]黄明珠.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0(2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