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制作与经验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参加,积极设计、录制多媒体课件,新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明显提高。笔者在参与某中学精品课制作当中,发现很多精品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良好,但也有一些制作相对简单粗糙、形式单一。为总结经验,本文主要结合平时在制作视频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剖解原因,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希望能为高校课程视频制作、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微课;精品课
一、基础教育精品课
所谓基础教育精品课,是以微课视频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和必要的实验演示等;微课视频应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要求适当呈现授课教师画面,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和画面的可视性。单个微课视频时长:小学 10-15 分钟,中学 15-20 分钟。视频画面要求清晰,比例为16:9,分辨率 1920*1080P,成品微课视频大小控制在1G以内,编码格式:视频编码格式 H.264/25 帧,码率 8Mbps,音频 ACC 编码,码率 128Kbps。
二、精品课制作的步骤与方法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的灵魂,教育精品课多以理论课程为主,故PPT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举办方为参赛老师提供了两套PPT模板,分别是白色背景和深绿色背景。由于要求PPT和人物要同框出现,如果选择白色背景,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人物面部布光不足,会导致背景和人物光线反差过大;同时在PPT的内容上,避免出现目标不清晰,逻辑混乱,文字内容过多,图片视频引用等版权问题;再一个在PPT的排版上,应在PPT右侧留出30%的空白, 避免老师在授课时挡住PPT的内容,也使得老师在授课时和PPT画面浑然一体,不产生割裂感;最后在PPT的动画设置上,尽量避免复杂的过渡动画,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同时在录制的过程中,PPT内容难以和老师讲授内容同步,会打乱老师讲课节奏。
(二)前期拍摄
授课老师的精神风貌,很大程度决定了这门课的整体质量。首先,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录制的头一晚,避免加班熬夜。在着装方面,建议正装出镜,上衣应有明显的衣领和衣袖;不可佩戴有反光的饰品;尽量不要穿着白色、黑色、纯红色等饱和度过高的上衣,建议穿着灰色,浅蓝色,驼色等上衣;不能穿着条纹(花格或者直纹)上衣。男教师应保持脸部干燥清爽,避免出油,防止反光;女教师可化淡妆,擦少量干粉。
在拍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站位,可适当在脚下垫高的方式均衡整个画面构图。教师面对镜头,微收下巴,腰杆挺直,身体可向一侧倾斜30-45度,表情自然,眼睛看镜头,切记眼神飘忽不定,这样可使教师上课的互动感更强。对于拍摄人员的要求来说,则要考虑到摄像机的参数设置,视频规格不低于1920*1080,尽量使用4K(3840*2160)规格拍摄,同时保证摄像机白平衡的准确,切忌使用自动白平衡;不宜使用过大的光圈,需要保证画面的景深范围,避免焦点在人身上而导致背景PPT模糊不清的情况;为了创造良好的录音环境,尽量选择有隔音棉的录播室,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关闭门窗,可使用无线小蜜蜂收音,同时关闭周围与无线电有关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等,避免在录制的过程对拾音的干扰,在录制的过程中,摄像师一定要监听,防止出现声音断链的情况。若是在录制的过程中,教师因为紧张屡次出现卡壳中断的情况,可给予教师适当鼓励或使其休息片刻调整状态再来。
灯光方面,如果录播环境自然光良好,可采取纯自然光照明,但也要注意教师脸上的光比,避免出现一边脸过亮或者一边脸过暗的情况;若是录播环境光照条件不好,则需要人工补光,如果是漫射光,光位应该在从教师前方45度往下,若是直射光,可以照向人物上方的房顶、或者在人物上方放上米菠萝进行反射,使光变得柔和。以上两种布光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显示器上形成明显的光斑、或者教师眼镜反光的情况。
(三)后期剪辑
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制作相对其它视频课程来说较为简单,不会出现大刀阔斧的剪辑,同时一气呵成的精品课也可以为讲授老师加分。但在笔者参与的50位中学教师录制课程中,仅有2为教师可以不间断的录完整堂课。故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只需将视频中的音频稍加降噪即可。若出现屡次中断的情况,可以使用后期剪辑的方式进行弥补,笔者在这里提供两种方式:其一,在两个剪辑点中间,利用Adobe premier中的视频过度——溶解——MorphCut插件进行转场过度,可最大限度消除剪辑的痕迹,但此种方法仅限前后连接的两个镜头之间不可有过大的画面差异,故在拍摄前需跟教师沟通好:如出现口误,保持不动,纠正错误继续讲授即可。其二,利用PPT进行转场,在剪辑点中插入整页PPT,剔除原有卡顿的画面,仅保留流畅的音频。此种方法比较万金油,使用广泛,但剪辑的痕迹也比较明显,也不利于展现授课教师的水平。
完成视频的剪辑,在输出的参数设置上,需要注意几个参数:一是分辨率,前期拍摄如果使用是4K分辨率,则需要压制成1920*1080分辨率,理论上前期用4K分辨率拍摄的视频要比1920*1080分辨率的清晰。二是视频码率,理论上码率越高越清晰,建议在8Mbps左右,第三就是视频文件大小,不要超过1G,可以通过码率大小来调整。
三、经验与不足
笔者在完成50位中学教师基础教育精品课制作后,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研,他们都一致认为,录课和上课完全是两回事,主要是在摄像机面前容易紧张,同时没有学生互动使他们把握不好课堂节奏,从而导致录制过程中出现忘词等现象。也有部分老师提出PPT中的文字看不清,图片略微偏色等问题。笔者认为,若将背景PPT和人物分开录制,再进行合成的方式是否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若是采用此种方式,如何控制成本?
以上所述, 仅个⼈的观点和设想, 因笔者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宪武.两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式⽐较[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4).
[2] 鲍⼴宇.浅析慕课在基础教育中应⽤的必要性与可⾏性[C].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论⽂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