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强国背景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在“网络强国”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育具有爱国爱党、基础扎实、战斗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人才,为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单位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为国家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关键词】网络强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强国战略新目标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
高校是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培养和培训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人才的重任。要努力探索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培养的模式,培养一批爱国爱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使他们成为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科学思维、有专业素质、有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的优秀人才,对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加强国家网络安全屏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都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以党的建设为主导,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重点。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对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网络安全工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方案设计、网络安全应用与开发等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学校、政府、企业、企业党建共建,联合网络警察、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就网络安全、IT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积极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打造“网保先锋”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网络安全、IT人才培养方面的阵地作用和党员先锋队作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人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在政府、企业、安全部门等重要部门任职。特别是对这种类型的人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师德建设和学风形成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并将思想政治课堂课程建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建设和学德形成的重要堡垒,课程设置有“普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思想政治活动”四大模块。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心,使全国人大全面接受教育。
(三)竞争驱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在网络攻防、学科竞赛、密码学、ACM、数学建模、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了他们在复杂的安全问题上的综合能力,并坚持“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享受竞争过程”。实践能力很强,并强化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科的基本知识,重视其实际应用。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等多个群体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教育共同体,也就是“产教融合”的“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以新颖的实验教学方式、科学的内容、从浅到深、逐步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攻防演练”,并与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攻防演练”活动。
三、对高校网络安全和信息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体会
(一)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第一、第二课堂的衔接
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训练课程结合起来,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宇卓讲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要加强对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自我”与祖国、民族“大自我”相结合,扎根于人民、为国服务。
(二)突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要发挥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加强道德修养,服务社会发展。以优质党建为核心,引导高校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党委书记为领导、教师党员为核心的高层次科研队伍,强化集体科研,培育和打造重点学科党建品牌,真正发挥党建领军人才培养、专业发展、队伍建设和科技研究的强大动力。建立“学习小组”,以学生党支部为主导,从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在学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促进。
(三)聚焦“党建+经营”,双融资、双推广
创新“党建+经营”一体化的综合机制。在学科竞赛、教学改革、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开展“党建+”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把党建工作与实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相结合,内容与师生思想工作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实现党建和业务有机深入融合。
(四)抓好党的建设和地方服务
结合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专业优势,把乡村振兴与当地的服务有机结合,建立高校、企业、学校、企业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在思想建设、人才培养、网络安全维护、课程共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技研发、乡村振兴等。
总之,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树立和健全网络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出发,针对我国高校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特点,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才能培育出具有爱国爱党、基础扎实、战斗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人才,为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单位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支撑,为国家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郭文忠,张友坤,董晨.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五位一体"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4.
[2]许红霞,张利国,奥顿.网络强国背景下高校网络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J].大学教育,2022(7):3.
[3]胡锦平.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块链"+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2(8):3.
【作者简介】
凡艳芳(1981年12月-),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