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思考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过时,思想也受到了传统的束缚,无法积极地适应新的课程理念,从而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着重探索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必要性;路径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要求,也不能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新课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提倡“以人为本”,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国中学音乐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一些初中学生没有经过全面的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宰着学生的未来与命运。根据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将近1/3的学生没有参加正规的音乐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学的指挥棒。尽管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但仍有很多学校存在着“以分论英雄”的问题,音乐课往往是在时间表上反映出来的,而实际上被其它学科所代替。
其次,学生的审美要求和教科书选择的内容有很大的冲突。新时代初中生具有激进、叛逆、个性鲜明、敢于挑战权威、追求新奇、对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对音乐课本上的作品没有任何的兴趣,甚至是抗拒。因此,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
第三,音乐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创新能力的缺失。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不读书就会落后,不创新、不思考迟早会被淘汰。许多中学音乐教师缺乏创造性的思考,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认为有了师资队伍就能一劳永逸,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也不受学校的限制。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音乐老师的惰性,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工作中坚持到数十年。如此看来,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限制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新课标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以达到有效的课堂效果。首先,可以试着实行“三阶段六阶段”的教学模式,即提前复习;展示,团队协作,分享学习的结果,反馈,检查学习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校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以促进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再以质疑、解惑、质疑;以讲疑为主线,充分体现了“生学师导”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后,通过“捆绑式”的分组评分,对每个同学的班级成绩进行评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教室充满活力。
比如,在七下三单元的《青春舞曲》中,作者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乐器演奏自己喜爱的节拍,从而活跃了教室的氛围。接着,我们放了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赛乃姆》,让学生听一听,就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舞蹈。当有同学回答新疆的问题时,作者趁机问道:关于新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了新疆的特色小吃和服饰。再利用多媒体进行《青春舞曲》的教学,让同学们在音乐中尽情享受,并将主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想它的旋律,节奏的特征,以及所传达的情感。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更好地了解音乐中蕴含的生命真理。然后,在示范完后,让同学跟着音乐学唱歌,然后让他们用击打乐器进行团队配合;营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中享受、寓教于乐。
(二)实施翻转课堂重塑师生角色
翻转课堂主要是利用资讯科技手段,老师在课前向同学们提供以微视频为基础的学习资源,让他们自己观看,再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惑、合作探究和扩展。这一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翻转”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比如,在《京腔昆韵》八下五单元《我不挂帅谁挂帅》的教学中,老师要在课堂之前,从整体上分析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初中阶段的实际需要,借助翻转班的优势,寻找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戏剧。接着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份学习任务表:“看《唱、唱、做、学、学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①“帅”是指什么?是什么职业?②京剧里的《我不挂帅谁挂帅》是什么类型的?③你可以听到什么打击乐器在“打”的伴奏中?④你最喜欢的四大武功是什么?选择几个短篇作为模拟练习,并将它们呈现在课堂上。
在教学实践部分,我们分别播放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二进宫》,并用它们的速度、力度、节奏进行比较;曲调,分辨出是什么唱法。接下来是京剧《卖水》和《七品芝麻官》的朗诵,要求同学们两人一组,模仿河南方言的声韵变化。接下来,我们将表演《拾玉镯》,让同学们通过手把手的演示,来掌握"做功"的基本要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将学习到的打击乐器如大锣、小锣、铙钹等,通过对各种乐器的声色、弹奏效果的了解,体会其独特的韵味。
在课外活动中,请同学们与亲友们交流他们所学到的戏剧知识与技巧,并自行收集与戏剧有关的物件,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用品,自己动手做各种人物服装;在巩固戏曲知识的基础上,净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自觉地继承中华戏剧文化。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家常便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喜忧参半的问题,要从新课程标准出发,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学生的音乐偏好;真正立足于学情,以科学引导学生感知、鉴赏音乐,在音乐素养提高的同时,更能彰显个性,客观地展现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育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