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数据驱动下初中生物精准教学策略研究

张胤冰
  
明日
2022年49期
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集团 碧海校区 广东 深圳 51804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大数据时代,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正在发生积极地转变。依靠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教师更加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具体学情为依据,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同时,以数据作支撑,提升课后作业与习题讲评课的精准性,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包,全面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课业负担,落实“双减”政策。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教学策略;初中生物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工具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应真正抓住教育教学的痛点,以数据分析为抓手,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特点以及学习情况,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击学生具体问题,从而达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本文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实施,让数据驱动教学。

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不精准,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具体学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导致教案重复使用,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效率偏低,失去学习热情。在课堂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在遇到陌生的知识体系时,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灌输式的吸取新知识,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繁杂重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过程,那么作业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而将知识内化的过程。然而纵观教育现状,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整体评估,对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能做到及时关注,单纯靠平时课堂和批改作业的模糊印象,很难具体到单元模块或某些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经常会出现“一把抓”和“全覆盖”的现象,无法依据数据精准对接作业设计。长此以往,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但学习效果却不显著,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三)生物教学课时限制,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真正花时间、花精力去开展生物实验课。其中,课时限制是重要因素。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刷习题而压缩实验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只会应对考试,而缺乏生物核心素养。

(四)传统习题讲评课,费时且低效

习题的讲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传统的习题讲评,通常是教师全部讲解或是待学生提出问题个别释疑,这两种情况的效率都比较低。前者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重复强调,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容易失去听课兴趣。后者将问题抛给学生,也无法全面了解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费时又低效。

二、大数据驱动教学策略的改进研究

依据上述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出发,以数据分析为指引,在改进传统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基于预习的学情分析,实现以学定教

1.精准设计预习学案,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课前预习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定位学情并指导教学的有力依据。教师以学习资料、微课视频及任务式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预习,通过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预习学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框架梳理及预习诊断四部分。教师依据新课标及学生能力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以目标为方向,提前把控整体知识脉络。在预习后进行预习诊断,诊断习题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涵盖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点,帮助学生及时内化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准备。合理精准的预习学案不仅是学生“学”的“脚手架”,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更能够为教师的“教”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帮助教师随时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学情,及时跟进与深入。

2.以学情分析为依据,实现以学定教

在学生完成预习学案后,教师端通过对学案完成情况和诊断数据的具体分析,迅速了解学生预习结果,结合整体学情,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新课的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节的新课教学前,教师布置相应的预习学案,同时发布预习诊断问卷,以问卷星为工具,设置精准的诊断习题以及开放式的问题反馈。学生依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并完成对应习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学案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血液的组成成分以及三类血细胞的形态特点两部分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均能进行概括梳理,但对血细胞的主要功能、知识应用两大板块存疑率较高。因此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前两部分以分享学生成果的方式简单梳理,而将主要教学精力与教学时间放在功能和应用两方面。以问题为驱动,设置多种情境,重视思维流量的输入与输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血液的主要功能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大大提升新课教学的效率,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堂效率的提升也能缩短教学时长,提供充足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依靠互联网资源和数据背景,分析学生的能力特点,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策略。通过模拟实验、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二)基于诊断与测试的数据分析,设计个性化作业

基于诊断与测试数据的个性化作业,能够让作业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进度,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选取阶段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以一周或一单元为单位,数据来源包含课前诊断、课堂测试以及课后练习。教师在布置日常练习时要按主题或版块进行划分,课堂或课后训练后及时登记学生的学习情况,储备充足的数据信息。同时系统收集学生的易错题型并制定相应的错题集,教师综合各类数据,定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及薄弱部分,精心设计并组建周作业或单元类作业,减少无效题目的训练次数,做到对症下药,最大效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此外,探索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时,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能力要求,适当融入拓展类及动手类的实践作业。丰富作业形式的同时,能够关注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形成学生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数据反馈的讲评课,做到精准有效

习题讲评课堂反馈以及作业讲评三个层面。课堂反馈,是指在课堂上针对刚学过的重点内容,立即发布练习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当堂训练。比如本校使用的Classin线上教学软件,教师端时刻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每一题的得分率,能够对教学内容及时反馈,对得分率较低的知识模块深入讲解。而针对课后作业和试卷的讲评课,教师提前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利用“一起中学”平台发布课后练习,教师既可查阅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个体,及时进行精准的学习干预。同时不同题目的具体数据也可作为习题讲评课的依据,提升课堂有效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包,以单元为单位划分知识模块。教师先依据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对重要且难掌握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设计涵盖本单元重点内容的不同模块主题。每一模块下包含微课讲解以及对应的习题练习和拓展提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课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相关内容,点对点强化薄弱部分。

三、反思与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数据分析将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给教育教学提供改革的契机与方向。但要想利用数据驱动精准教学,需要建立详细而完整的学情报告。笔者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预习诊断以及习题测试,而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考量。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只重视数据挖掘与应用,而是要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摒弃不利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新思路。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充分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刚.基于过程性评价数据的精准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16):5-9.

[2]柯西.大数据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精准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7):55-57.

[3]郑云.大数据视域下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策略概述[J].家长,2020(35):125-126.

[4]孙晓芳.大数据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以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340-342.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37.1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