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办高校本科生考研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武汉高校为例

杜玮卉 容东林
  
明日
2022年51期
1.武汉工商学院物流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2.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考研录取率是衡量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加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和高端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动机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的对策,以期对民办高校考研工作有所指导。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

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人数超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就业市场压力骤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推迟就业,加入了考研队伍。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与公立大学脱钓转制,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面临巨大的挑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成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武汉地区部分民办高校的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考研取录率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提高考研录取率的策略,供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考研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才和知识受到尊重,拥有高学历的人被视为高层次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这种背下,考研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通往学层次人才的捷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考研人数持续增长,2019 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达 290 万, 2020年报考人数341万,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2022年报考人数450万人,2023年报考人数达到了474万人,创历史新高。表1是中国教育在线网的统计资料,从表中可以管窥毕业生考研的基本发展规律,体现了考研人数的高增长性和持续性。考研已成为社会热点,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值得广大专家学者深入关注和探讨。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肇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其中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169.62万,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公立高校毕业生人数保持同步增长。毕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的严峻,致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雪上加霜。在此形势下,部分有理想有抱负的毕业生选择推迟毕业,决定考研深造。

截止2022年,武汉市有民办高校31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23所,民办高职高专学校8所。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武汉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6万余人。在本科毕业生中有明显的分流现象。一是就业,二是考研,三是出国。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以来,经济形势下行,民办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处境非常艰难,纷纷转向报考研究生。本文以武汉市部分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人数为分析数据,研究影响考研取录率的重要因素,提出提升考研录取率的具体措施。表2是2021—2022年武汉市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本科毕业生历年考研人数统计表。

表2数据显示,武汉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人数保持增长趋势,各民办高校参加考研人数出入较大。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等少数学校考研人数超过1000人,其他学校考研人数在200~900人之间。数据显示,考研录取率保持上升势头,录取率超过10%,最高达15%。据教育部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持续增长,2022年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同期考研人数也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将迎来考研高潮。

二、考研的心理动机分析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考研动机是一种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了取得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主观愿望[1]。调查表明,结合武汉市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数据,分析得出毕业生考研动机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高考失利,不甘失败

在民办高校中,但凡决心考研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因种种原因高考失利,又不想复读,录取到民办高校。这些考生不服输,认为,一次高考失利,不等于一生失败。“我命在我不在天”,决定命运的因素掌握在自己手上。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秉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不甘失败的斗志,他们发起了考研冲锋。

(二)民办高校,口碑欠佳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民办高校为社会办学,没有国家财政支持,资金投入先天不足。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时间不长,建校之初,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基础建设,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口碑。

(三)就业需要,提升学历

本科四年后,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问题。985、211类重点大学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香饽饽,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大相径庭,就业实在太难。就业压力是逼迫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考研成功后,考生从民办高校生华丽转身为公立高校研究生,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民办高校考生极力争取的结果。

(四)继续深造,倾?科研

在民办高校中,不乏志向远大、理想崇高的大学生,立志从事科研工作,考研是他们迈向科研道路的第一道关卡。目前,我国的科研单位基本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按现行的用人标准,高校或科研院所招聘人才最低学历至少是硕士,985、211类高校的招聘门槛为博士学位以上。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考研只是开始,只有拿到博士学位,才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

三、影响考研录取率的因素

(一)好高骛远,报考热门的?校和专业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一所学校具备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格,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考研更多是学生本人的事,学校很少开展有组织的考研指导工作,许多研究生招考政策没有及时宣传到位,造成民办高校考生在报考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考生不顾自身实际条件,不考虑学校情况、所学专业,好高骛远,跟风报考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最后,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二) 带有偏见,认为民办高校学?质量差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在百姓心里普遍存在办学质量差的印象。客观上讲,从高考制度和录取程序来看,决定了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次要地位。在高考招生中,民办高校的本科招生放在一本、二本之后,其生源质量整体较差。加之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低,所以,在研究生招考过程中,招考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民办高校考生有偏见,不太愿意招收这类学生。

(三)随心所欲,跨专业报考本硕专业脱钩

众所周知,研究生导师在招考过程中,十分注重考生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一致性或相近性。理由是报考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相同或相近,说明该考生具备专业基础,容易出研究成果。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对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来讲,本科阶段为零基础,考生等于在研究生阶段还要补充基础理论,从头开始学习。无基础,不研究,这种状况,确实是导师不想遇到的[2]。

(四)准备不足,在心理和行动上不够重视

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的学风与公立高校的学风相比,学习气氛欠浓郁,未形成一种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和比拼意识。考生的考研意志不坚定、考研目标不清晰,心理犹豫,行动拖拉。俗话说:“嘴动不如手动,心动不如行动”。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考研的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民办高校考研的考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四、提高考研录取率的对策

(一)精准定位,有的放矢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考研同学来说,在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作一个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从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报考。从外围看,也要分析所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关注历年考生来源、报考人数、录取分数、录取率等关键指标,结合自身有利条件,精准定位,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3]。

(二) 专业对口,本硕关联

部分考生在报考时盲目随意,不考虑本硕专业的连贯性,跨专业报考。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讲,即使考生的专业课成绩很好,导师也只认为考生会考试罢了,掩盖不了本科阶段零基础的事实。对于导师来讲,难以忍受指导零基础的研究生,对他们来讲是一个负担,宁愿不招也不愿意指导专业零基础的研究生。研究生扩招后,招生单位的挑选余地较大,本硕专业一致或相近的考生受欢迎。因此,考生填报专业时一定要谨慎,报考与本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有利于导师对自己研究能力的评价,无疑提高了录取的机会。

(三) 刻苦功,持之以恒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懒惰是人的共性,许多考生按流程完成考研报考程序后,购买了复习资料,也参加了辅导班,但是,没有沉下心来好好复习,流于表面功夫,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考研是一种炼狱,一个涅槃重生的过程,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和曲折的磨练。考生只有下定决定,刻苦用功,持之以恒,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

(四)人际关系,沟通联系

考研除了认真复习,好好准备之外,调动社会关系,发挥人脉资源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手机、微信、QQ、E-MAIL等各种通讯工具,登录考研高校网站,了解专业方向,搜索导师信息,与导师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交流,争取导师对自己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对提高考研录取率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五、结语

考研录取率是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能够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几年来,民办高校对考研工作给予巨大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研人数逐年增多,考研录取率持续上升,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对学校而言,开展考研教育工作,宣讲和传播考研经验,优化考研环境,给予考生一定的物质支持和奖励是促进考研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考生而言,结合自身情况,精准定位、确定目标、刻苦用功、运用社会资源,收集有用信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制订周全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敏,熊锡成. 高校毕业生考研心理问题研究——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2018(16).

[2] 樊佳佳,牛丽娜等.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J].甘肃科技,2018,11.

[3] 周良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考研率的有效途径研究[J].科技视界,202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10213606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