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验、探索、创新

——浅试初中《水墨探索》趣味性教学

林雯
  
明日
2022年51期
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中国水墨画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板块,在初中美术课中开展水墨画探索教学,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因水墨技法中的笔法和墨法难度较高,课堂教学较难达到预期效果。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地位,将传统的侧重于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训练转变成当代水墨技法的尝试和创新,突出水墨这一艺术语言,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抒发各自内心情感。

【关键词】水墨画;体验;探索;创新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具有独特的创作工具材料和技法。在初中美术课中开展水墨画探索教学,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在多年的水墨画教学实践中,传统水墨技法中的笔法和墨法难度较高,训练过程比较枯燥,课堂教学较难达到预期效果。近些年水墨画已经成为初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中除了传统技法教学还渗透了当代水墨技法探索板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我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水墨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侧重于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训练转变成当代水墨技法的尝试和创新,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合作和探究中体验水墨画的趣味性。

一、创设优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欣赏近现代名家水墨作品,培养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在对前面两课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那么我布置了学生课前收集近现代在中国画创新探索方面有所成就的画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1)课前以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作为导入,介绍名家生平故事以及代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感受张大千青绿山水作品的气韵和色彩之美,分析其技法特点及作者创作经历,从中挖掘学生兴趣点。张大千也像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一样通过临习历代名作学习传统水墨技法,他同样也经历了“师古人、师万物、师造化”的学习阶段,但他师古而不拟古。传统中国画主要表现为笔法和墨法,而西方绘画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再现对象为主。在当时中西方文化和艺术交流频繁的大环境下,张大千不断探索,在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吸纳了西方色彩鲜艳的艺术风格,并运用到中国画上,对中国画进行大胆的创新,最后创造出泼彩和撞粉的技法。虽然当时中国画坛的保守派对他进行了抨击,但他仍然坚定信念,在水墨探索和创新技法的道路上前行。

(2)现代画家吴冠中早年学习西方绘画,致力于油画制作,并将西方油画的丰富色彩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审美理念融合,将西方近现代艺术流派的构成理念与中国画的核心内容,意境和水墨相结合,探索出中西融合的新路子,呈现出崭新的风格。

(3)名家的例子给予我们的启示始终渗透于讲解的过程,他们变化生动的笔法、酣畅淋漓的墨色、中西融合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他们的成功代表了我们传统水墨画的创新和发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名家作品中的深刻内涵,逐渐培养起创作的热情。

二、营造趣味性学习氛围,课堂上利用水墨游戏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美和探索美,在感知感受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播放一段水与墨交融的视频,展示水墨交融的特殊效果。学生们认真观看,不禁感到很神奇。我接着介绍这是因为水墨材料、工具都具有特殊性,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特性创作出更多效果。①破墨法:我们可以先在宣纸上随意滴上几滴墨,然后在墨上滴上几滴水,这时墨和水互相交融和渗透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那么反过来先滴水再滴墨会有什么效果?这一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②撞粉法:我们可以用毛笔大笔调出淡墨按照自己构图意愿泼出墨块,趁水未干将自己喜欢的颜色调好画到墨上,观察水墨与颜料交融产生的肌理效果?学生自己尝试先画颜料再泼墨的效果。③学生尝试各种肌理方法,如:水拓法以及揉、擦、印等,将制作的效果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生不断尝试、探索,感受着他们制作出来的各种变化万千的墨色和肌理效果,教师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同时分析墨色不同变化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点线面和色彩的构成的形式美感,他们看到自己制作出来的肌理效果千变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过程不是盲目地“玩”,而是有目标性地引导,是对下一步的创作具有启发意义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水墨浓淡、运笔方法变化而产生的效果,在探索水墨技法运用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水墨特性,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在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增进了互相学习交流和成就感。

三、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鼓励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出发,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

欣赏学校的风景照片、学校的一草一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将身边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对校园景色的写生是最好的创作素材来源,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历代名家都是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中得到创作的依据。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是封闭在教室里,只能临摹,但是初中生如果一味的临摹很难打开创作思维空间,只会约束他们思维发展,容易导致他们思维定格,而且有较大依赖性。

在开展《水墨探索》创作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充分感受书香校园的氛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校园里发现寻找创作素材。学生走进学校花圃,观察和感受各种植物的形态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并引出一连串的思考:为什么水墨作品中树枝要这样画?原来花朵结构是这样表现!建筑的不同结构和角度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视觉积累上更加丰富和生动,如果只是在教室里看图片和作品,感官相对单一,老师分析植物和建筑是什么结构和穿插关系,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在写生教学过程中,我边讲解边示范对象的结构和写生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你们所表现植物和建筑都比较概念化和程式化?这是因为你们对对象的观察和理解还不够,要认真分析树枝生长规律、建筑的结构和角度。”学生将感知的感受到的素材用速写本快速记录下来,为下一步结合水墨技法进行创作做准备。由于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各自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不同,因而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有的表现校园建筑,有的表现校园小景,有的表现花草。我在指导每个学生的作品的同时,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和方向,以更好地在接下来的创作课对他们做更好的指导。

四、进入创作阶段,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播放当代名家作品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结合自己实验水墨的技法效果和搜集的素材,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生活素材与作者个人情感表达之间产生共鸣,随着共鸣的产生转变成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学生在拟定主题后,用各种水墨技法制作水墨肌理,可在随机肌理效果时有意识安排画面空白,尝试不同构图和效果。大家可以先抒发各自想法,比如:要表达雾气朦胧的校园的早晨,春天春意盎然的树木小景,还是教室宁静的一角。我们不受写生对象的束缚,画面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将所有对象符号化,比如用撞粉技法、泼墨技法呈现的山体、石头、树木甚至花朵的造型,再用墨线勾勒树枝线条,用皴法点树皮、石头,最后用色彩、墨点调整画面效果。他们有的用吸附法的肌理制作成小溪,有的用破墨法的效果制作成花朵,用撞粉法制作成石头或树,偶然的效果加上想象,几笔的勾勒和点缀,加入前面写生的树木或建筑,变成了富有意境的水墨画。这一阶段,以学生各自想法为主,在技法和构图上大胆创新,创作富有当代性的作品。我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使得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巧妙地应用水墨技法,超出预期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感性认识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处理好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借物寄情”的内涵,这也是中国画创作始终围绕的核心内容。

五、本节水墨探索教学中,我们从表现主题、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等方面,以体验感受为引导,以趣味游戏为手段,以探索创新为目的,让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性

当代水墨创新技法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利用水墨和颜料的特殊性进行大胆创新。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水墨探索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在探索、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在遇到问题时敢于提问,在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敢想敢做,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