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夏雪
  
人生与伴侣·教育版
2023年4期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媒介。因此,我们应努力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提高识字效果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识字教学;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可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而在识记和书写文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识字、写字和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处于汉字学习的启蒙期,在这一阶段,教师既面临基本教学的困难,又存在开发思维的挑战。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也要注意培养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整理等方式掌握汉字的特点,促进思维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多年的识字教学中,发现了在许多教学环节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整合了一些教学策略,加以梳理。

一、追源溯形,图文对照,发展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指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S】.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年,55]

1.在图文转换中识字字形

在教学中,认读生字时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汉字以形示义,画面感强,很多的字形象直观,看到字形即可明义。比如象形字,它是一种模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象形字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们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追源溯形,把一个个看似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再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从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引入了八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象形字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激发识字兴趣。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几个汉字,解释了象形字以象示意的特点。图片与汉字对照,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初步了解象形的造字方法,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比如在教学“日”字时,可以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是什么。接着,出示汉字“日”,根据图片的意思想象出“日”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也可以用一个“日”字来表示。在图文对照的过程中,学生建立齐了汉字和图片的关系,在反复对照中记住了“日”的字形,也明确了“日”的意思。学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出示“日”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最后通过组词等方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2.通过字形展开合理联想

汉字是表义文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汉字来展开联想, 进而记忆字形、字音, 建立字形与字义、字音的联系。

可以通过一个字联想到一幅画面。比如在教学“尘”字时,教师先出示甲骨文“   ”,学生观察到这个字上面是一只鹿,下面是鹿走在土地上。接下来继续出示金文大篆“    ”,此时提问:“许多只鹿行走在土地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此时,学生联想到了尘土飞扬的样子,变理解了“尘”字的本意就是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最后出示简体字的尘,交流演变过程。

想象画面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合体字的教学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部件的意思,展开合理想象。比如,看到“明”字,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明亮、光亮、光明。而“明”恰好由“日”和“月”组合而成,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当月亮落山时,太阳便升起来了,从而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再如,“孕”字,由部件“乃”和“子”组成,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乃”想象成妈妈,“子”就是她肚子里怀着的孩子,因此“孕”就表示“怀胎”的意思。

除了把字联想成一幅画面,还可由字联想动作。比如出示“看”这个字,让学生通过字形想象一下动作。此时,学生把手放到眼睛上,做出了一个向远处眺望的动作,继而理解了“看”的意思,记住了“看”的字形。

二、拓展积累,梳理整合,发展逻辑思维

经过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汉字最常用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事物的思考、比对,展开合理的推理。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记字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描形过程,更是对文字整理、推断、联想、概括的过程。

1.归类识记,渗透思维培养

归类识字的方法是老师们每节课都会让学生使用的识字方法,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为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奠定基础。以统编版教材为例,编者便通过挖掘汉字的内部规律,进行归类,使识字教学更加系统地进行。学生通过这样的识记过程,不仅记住了一个字, 还记住了一类字,从而在脑海中建立起系统的学习框架,形成汉字网络。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记字,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识字的速度和效率,提高整体逻辑思维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同形旁的字归纳在一起,体会偏旁的意思,也可以把相同声旁的字或者相同的生僻字归类在一起识记,形成某一字族。

比如,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小青蛙》,老师在教授“青”时可以运用归类识记的方法。同时,再将“晴、清、睛”一起出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思维观念,帮助学生记住与“青”读音很相近的一类汉字,也就是“青”字族的字。这就使得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汉字现象时,充分迁移运用,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助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再比如,在《儿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马字旁”的形声字归拢到一起,学生在识记过程中,通过比对许多“马字旁”的汉字的意思,感悟到了形旁表义的特点。今后,再遇到带有“提手旁”“三点水”的一类字时,便可先猜一猜它们的意思了。

这样,教师借助归纳逻辑组织学生进行汉字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新颖的。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每当学生学习完一部分内容时,会有意识地寻找汉字之间的相似性并对其进行归纳。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记忆,加深印象,获得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习得举一反三的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归纳总结事物潜在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变换角度,拓宽思维广度

识字教学中,免不了会通过组词加深学生对汉字意思的理解,我们恰巧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广度与灵活度。比如,在学习“球”这个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组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质地角度想,有皮球、木球、水晶球、玻璃球……

从大小上,有大球、小球……

从运动的角度想,有足球、篮球、排球、水球、棒球……

从颜色上,有红球、黄球、绿球、白球……

学生充分调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球”的直观认识,通过相互启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一个简单的组词活动懂得了,思考问题时,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会有更多的答案。由此,在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中,迁移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更加灵活的逻辑思维品质。

三、顺应心理,大胆表达,发展创造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敢说、敢想。因此,教师可以给他们创造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根据字形、字的组成自编字谜或者编歌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用自己“独有”的方法进行大胆识字。也许学生编的字谜或者歌谣与汉字本义相差悬殊,但是“存在即合理”,学生在“看字-想字-表达字”的过程中,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记下了这个字。猜字的学生也在“听字谜-想谜底-猜字谜”的过程中建立对汉字字形的构建。其实,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一课,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实际教学中,比如“前”字, 学生编的歌谣是:“两点一横长, 刀立月亮旁。”“外”和“处”, 学生总易混淆。教师启发学生:“‘外’和‘处’最大的区别在哪儿?谁能试着编一个谜语?”学生根据这一特点编出了顺口溜:“像‘外’不是‘外’, 比‘外’多一块。”在编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合理思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遇到笔画多的字,更可以编首小儿歌来帮忙。如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中的生字“戴”,“戴”字笔画和部件较多,学生在书写时特别容易漏掉笔画,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爱唱歌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戴”字的书写时运用这样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短腿,斜钩撇点用大刀。”寓教于乐,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字如何书写并且也记住书写笔顺。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丰富,枯燥的识字方法并不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并记住汉字的结构。

四、关注字形,完整认识,发展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 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35]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王宁先生指出:“汉字构形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如汉字笔画的36对矛盾:顺逆、向背、起伏等”。[ 王欣悦,汉字审美与文化传统【M】.背景:人民出版社,2015,75,2.] 正因为辩证思维在汉字形体结构上的表现,汉字才显露出其独特的形体美。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们时刻都会注意笔画的粗与细,弯与直,长与短,稍有偏差,汉字的美便荡然无存。比如在教学独体字 “车”字的书写时,教师会强调把“车”的第二笔横写的舒展,整个字充满田字格。但是当“车”作为偏旁是,整个字就要调整胖瘦,整体写得瘦一些,“横”画变成“提”,给右边的字留好位置,这样写出的字才是“方块字”。学生在反复书写中,找到了这样的写字规律,在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好习惯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识字与写字的关系上也体现着这样的辩证思维。只有更有效的识字的基础上,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关注两者之间的融合及调整,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以识促学,合理安排写字实践环节,坚持遵循学生动眼、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目标的定位上,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首次提炼了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其中就提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内容,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元化的汉字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识字认字的热情和动机,引导小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语文识字认字,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识字认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推动思维向着多元化发展。新课标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识字教学这块阵地中,摒弃固有思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进而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S】.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年,55

2. 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35

3. 王欣悦,汉字审美与文化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