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以四年级下册课文《黄继光》为例
摘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语文教材中的革命题材类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性,基于《新课标(2022年版)》的要求,在把握好这一类课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人物品质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革命题材类课文德育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文道统一”。
关键词: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文道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编写建议明确要求:“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题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心选编了一批符合小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认知规律,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革命题材类课文,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因此,本文主要以课文《黄继光》为例,谈谈如何教学革命题材类课文,才能让学生真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整合多媒体资源,搭建情感桥梁
革命题材类课文所描写的历史背景环境大都处于战争时期,对于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福建省教研员黄国才老师曾指出:“这类课文的教学,建议情感陶冶第一,形象感知第二,理智分析第三。这三者以情贯穿、以情带动、以情融合,如此革命英雄的故事和精神才会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要通过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搭建好情感桥梁,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黄继光》这篇课文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献身的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课文中相关的地名、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背景材料,扫除学生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如“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等,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当时中美两国军事实力上的悬殊,让学生置身于枪林雨弹的朝鲜战场,感受上甘岭战役的凶险,同时也为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英雄黄继光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搭建好情感上的桥梁。
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对话文本,才能真正发挥革命题材类文本根植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的作用。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品质
广东省教研员杨建国先生曾在《绘本阅读引发的语文教学思考》一文中说道:“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无论是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等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为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从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感受人物形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语言和动作描写中的关键词句,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品质。《黄继光》一文中描写黄继光语文、动作的句子很多,如第5自然段中的“愤怒地注视”“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圈出这些关键词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感受黄继光对敌人的憎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第9自然段中,“突然站起来了”“又站起来了”“张开”“猛扑”“堵住”等语句,感受黄继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先云先生说过:“阅读教学需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一语文要素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抓关键词语来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同时,再从整体上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和敬畏,让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让红色血脉得以传承和延续。
三、随文创境,淡化说教痕迹
《新课标(2022年版)》革命文化课程内容中提到:“革命题材类课文的主要载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这一类作品蕴含着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性。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先生也指出:“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往往将其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过于看重思想情感的教育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新课标(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方面建议:“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方面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表达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设定的太高,不要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或是进行干巴巴地说教,过分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到课文中的某种思想教育。
在《黄继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以及相关背景材料,跟随故事的发展为学生依次创设出“接受任务时的危急、黄继光主动请战的坚决、身处险境时的凶险,以及最后完成任务时的艰难”情境,让学生随文入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使革命题材类课文给学生带来“润物无声”的教育启示。
正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杨建国老师所说:“语文学习很讲究悟性,在潜移默化中有时会顿悟。”总而言之,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只看当下,更不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
四、结合实际,从课堂回归到生活
当代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在《说“活”》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并排行走,脱离生活的语文训练毫无生气,联系生活的语文训练则是灵动活泼。”顾黄初先生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中指出:“要想教出成果就必须使语文课堂面向生活。”因此,教师在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同样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让语文课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革命题材类课文中的主角大多以老一辈的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与我们当今的生活相隔较久,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比较冷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将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连接到生活中来,让学生从课堂回归到生活中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黄继光》一文后,学生对黄继光身上的英雄气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黄继光的“英勇坚定、视死如归”等特质放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拥有这种品质的英雄形象,如在烈火中穿梭的消防战士们、与毒贩作殊死斗争的缉毒刑警以及在疫情期间“逆行”的白衣天使等。这些革命年代的优良精神传统,在当今和平年代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田,是代代传承下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这一类课文中人物的品质以及思想情感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接班人的重任,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会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改进,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我们除了发挥这一类课文在课堂上的德育价值之外,还要借助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做到回归生活,达到传承优秀革命题材传统,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
[3]游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
[4]杨建国.绘本阅读引发的语文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5.
[5]刘军.浅谈统编小学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
[6]刘国正.实和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C].语文教学方法论.教育出版社,1991.
[8]刘凤,杨蕾.让“榜样”的种子悄然植入学生心田——统编教材中革命榜样形象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策略微探[J].小学教学设计,2021.
[9]杨修宝.言意兼得 文道统一——统编版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