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庄秋霞
  
启迪·上旬刊
2022年11期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健全人格是最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阵地,对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传统的思政课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巧,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作用。本文从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精选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的德育作用,是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的主要阵地。2022年最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健全人格,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友爱互助。

而传统的思政课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巧,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中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各种鱼龙混杂的消息,并且中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这些都不利于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肩负起担子,不断摸索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方式方法,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格教育质量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熟透教材是教师的应尽之责。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本身教材中就含有大量的人格教育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6本教材中,关于人格教育的主要集中在七上、七下和八上。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三课《发现自己》阐述了做人要理性平和的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讲友谊,友谊能让我们精神上获得认可和满足,了解如何呵护友谊面对风雨,做到与人友爱互助。第十课《生命之花》主讲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鼓励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活出生命的精彩。在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以及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也在强调本学科核心素养健全人格所包括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友爱互助。同时,还要注意到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和拓展空间等栏目设置,既体现了课题相关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课本内容了然于心,在备课的时候才能用好、用活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熟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加以创新,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塑造健全人格。例如,在讲授七下3.1《青春飞扬》时,探究与分享中展示了一张图片,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教师在此可以加以拓展,用多媒体播放航天员视频,随即讲解航天员克服重重困难终获成功,鼓励学生明白自强需要自尊和自信,要具有不惧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健全人格塑造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相关资源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致力于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精选课堂教学情境,触动学生心灵人格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要想将枯燥的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知识溶于情境,才能更加“鲜美”,触动学生心灵、塑造人格。优秀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贴近学生生活。2022年最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其次,适合合作讨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是否能用到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有利于增强课堂参与度,培养友爱互助、自尊自信等人格。最后,真实性。教学情境应该趋近于真实,真实最能打动人心。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将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九上5.1《凝聚价值追求》一课时,展示“回眸苏州抗疫”为主体的视频,展现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们的付出,引出民族精神。由学生亲身经历的疫情作为教学情境入手,能够激发认同感和责任感,引起共鸣。在加以小组合作讨论“疫情背景下的我们,能为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做些什么?”,这样的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的健全人格。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人格榜样力量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越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就越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人格榜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人格力量可以通过树立理想信念、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和不断开拓创新等来实现。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除了教师可以发挥人格榜样力量。教材中也有非常丰富的人物典范,例如毛泽东、马克思、陶行知、亚里士多德、王亚南、袁隆平等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再加以拓展,发挥历史人物典范的人格榜样力量。社会生活中也时时在出现正能量人物,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张桂梅校长、与疫情斗争的张定宇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扶贫干部黄文秀等等,这些正能量所体现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友爱互助的人格力量,正是学生所需要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自身要发挥人格榜样力量,更是要将历史人物典范和社会正能量人物也塑造成为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师”。

四、丰富学生社会实践,高效渗透人格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更要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有参观访问革命烈士纪念馆、现场观摩文明城市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做志愿者、农作物种植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在讲授八下3.2《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文明城市志愿者”为主题 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成交通秩序维护组、绿化环境维护组和有序排队维护组,让学生小组合作走上街头,纠正不文明行为,维护秩序,建设文明城市。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小组之间分享感受和获得,明确遵守规则不仅需要自律还需要他律。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下,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更加理解,促进知行合一,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友爱互助的人格品质,妥善处理不文明行为能够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最后活动的成就能促使学生获得自信,从而助力学生健全人格。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挖掘教材资源、精选情境、设计活动等,不断探索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方式方法,立足核心素养,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高翠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9).

[2]卢春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7).

[3]施雪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新课程,2021(4).

作者简介:庄秋霞,本科,初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