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及科学幼小衔接的探讨
一、幼小衔接及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上至国家和政府,下至幼儿园及家庭,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也一度高涨,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就是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科学的衔接,对幼儿步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明确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1]教育的不断改革对科学幼小衔接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就是在重视“幼小衔接”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最普遍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因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就学习环境而言,幼儿园教育环境较为宽松活泼,生动灵活,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小学较为简单严谨,有固定的桌椅,自由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就学习内容而言,幼儿园教育包含了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主要以五大领域为主,从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多取材于幼儿的生活,学习内容较为自由,没有考试没有强制性,小学则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学习内容上有一定的任务性和强制性;就学习形式而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学被称作“活动”,而每一节活动时长则根据各年龄段幼儿注意持久时间而决定,最长不超过30分钟,主要是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求知欲等方面的培养,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而小学以课堂(上课)学习为主,每堂课40-45分钟,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自理能力的养成;在生活方面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就生活作息制度而言,幼儿园活动时间较短,各年龄段幼儿有所不同,且幼儿在园生活活动占据大部分时间,小学则以40分钟的“课”为主,生活作息节奏更强,规矩更多;就教师教育而言,幼儿园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师生关系非常的亲昵,因不是分科教学因此教师基本都是全科教学,而小学教学则是分科进行,教师教授固定学科;就人际关系而言,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幼”、“幼幼”,人际关系较为简单,而小学除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外,因分科教学孩子面对的教师更多,因此关系更复杂,且在人际交往上需求更多,内容更多;就家长期望而言,幼儿园阶段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即可,没有对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实际要求;就学习方式而言,幼儿园阶段在学习上总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及误区
正如前文提到的幼小衔接存在最普遍的、最明显的误区就是“小学化”,所谓“幼小衔接小学化”就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过程更注重知识的传播,超前学习小学内容。近年来,“教育内卷”严重,社会上各类的培训班盛行营造的“起跑线”常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们会对孩子幼儿园升小学(幼升小)感到焦虑,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成为全才人才,很多幼儿园及幼儿教师为了生源、口碑等问题,迎合家长心态提前教授小学知识,以小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的行为等,部分幼儿园或开设学前班、或调整教学内容,而作为家长则是除了幼儿园的“额外教育”外还要给幼儿选报“衔接班”,如“玩转拼音”、“趣味英语”、“快乐思维”等。实际上这种只重知识而忽略孩子身体、学习习惯等培养的“幼小衔接”于幼儿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进入小学不久铭铭入校两个月因为“上课坐不住,好动”问题请了“5次”家长,家长诉苦说“太痛苦了,真想回幼儿园继续上……”,豆豆进入小学后非常的激动学习上也很积极主动,但没过几天因为“作业多,写得慢”而开始讨厌作业,甚至哭闹不想去学校。暖暖小朋友上小学后各方面适应的都很快,但是由于体质不好,经常感冒输液,不得已需要请假及耽误了学业还影响了孩子的心态,本来乐观好学的暖暖变得小心翼翼,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不喜欢自己。
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更有趣的事情,有些幼儿园一方面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问题进行大力的宣传,或是召开园内大会或是举行家长讲座,向家长普及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一方面又让孩子在中班阶段就开始学写数字,学写汉字和拼音等,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这也表明了幼儿园方面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有所偏差,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出现与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科学幼小衔接的内容及方法
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引导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健康快乐成长。幼小衔接更应如此,应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特点进行,幼小衔接主要由以下接方面内容:
(一)做好上小学的生活习惯的准备
幼儿园阶段生活方面幼儿基本依靠成人,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自我服务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幼儿教育应该注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思考,自信认真的做事,即使遇到自己不明白,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因积极主动地向身边的人交流求助;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也因为幼儿提供机会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成长,如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生活作息规律,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让孩子明白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这个意识以后,自然会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自己记作业,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等。
(二)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和身体准备
在心理上对自己将要步入小学,成为光荣的小学生有积极的认识,并对小学生活有向往,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和小学生游戏活动等让幼儿深入小学对小学有初步的了解。进入小学后作息时间和活动方式不同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来适应“高强度、高节奏”的小学生活,幼儿教育应为幼儿多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如跑步、跳绳、爬山、游泳等,积极的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动作增强体质,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三)做好上小学的学习能力的准备
1.倾听能力。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及培养幼儿能专心听,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人讲的话能听见还能听明白,并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听到的内容能记住还能复述、补充、纠错等。可以通过玩绕口令、传声筒、打电话、你说我做、正话反听等游戏进行锻炼。
2.书写能力。由于生理发育问题,幼儿的手腕、手指骨化还未完成,小肌肉发育较慢写字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我们应多创造幼儿手腕手指操作的活动,如用筷子吃饭、画画、剪纸、捏泥、折纸、刺绣、编织等。
3.语言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幼儿愿意说、敢说、能说、大胆的说,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多组织幼儿进行谈话、讨论活动,也可以玩词语接龙、接字头、一句话等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合组织能力。
4.阅读能力。学龄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越多的机会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2]
5.安全意识的培养。幼儿好奇好动,做事随心所欲,即便有家长和老师的提醒也经常会受伤,进入小学后没有老师随时的提醒面临的危险会很多,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上小学的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有书本、文具、书桌椅、书包等。书包等最好不要太大,太复杂、太昂贵,不要有安装有机关的,以免在上课时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在家为孩子准备一张只属于他自己的书桌,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虽然现在孩子还不会写字,但是他们会画画,让他们在自己的书桌上随便写写画画,先熟悉书桌这个学习的空间,家长在选择书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桌子和椅子的高度。
(五)做好上小学的精神准备
这里的“精神准备”主要是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家长老师要对孩子形成一个正确评价。千篇一律用“你真棒,了不起!”之类的词语虽然表达赞赏,看似“赏识”孩子但实际上这些复制粘贴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片面错误认识,长期在“甜言蜜语”下孩子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做好,当遇到批评和困难时可能无法面对,产生心理落差,更有甚者会有极端行为出现,因此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要肯定赞赏更要谨慎赞赏,孩子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一定要客观的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也有时孩子听多了这些“甜言蜜语”也会觉得家长老师敷衍自己,对家长老师产生怀疑。
五、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1.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幼、小衔接既贯穿于学前教育整个过程,又要在大班幼小衔接的重要工作阶段抓具体工作的落实,切勿片面地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在大班才进行的。
2.幼小衔接的重点绝不只是“知识的衔接”,孩子强健体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受挫能力、意志力、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更重要,幼小衔接必须从体、智、德、美全方面进行,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3.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或者幼儿教师单方面的事情,科学幼小衔接必须要幼儿园、家庭和小学三方形成合理,“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孩子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打好基础。
4.应该深入分析幼小衔接问题,抓住主要的问题,如“小学化”倾向进行深入整改,教育主管部门发挥其导向作用,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意识出发,科学进行幼小衔接,在幼儿教育的主阵地上“去小学化”,不能像前文提到的一边高举科学幼小衔接的旗帜,一边让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知识,自相矛盾扭曲教育。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但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顺利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但依然能看到幼小衔接问题的许多误区,面对这一问题和现象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科学对待从根源上减少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作者简介:应慧青,1992.02,女,汉族,青海乐都,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