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普通高中新入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师制培养模式策略研究
【摘要】在教育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建立以传统的师徒结对为基础的新型“导师制”,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成长,以使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环境,适应教师的职业角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模仿导师的教学技能,感悟学科教学方法,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教师;导师制;培养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为青岛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普通高中新入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师制培养模式策略研究”(课题类别:创新项目,课题批准号:2021CX016)研究成果。
对于新入职的高中青年教师来说,首先面临全新的学校环境和陌生的学校文化,其次是面对学生和家长挑剔的目光。同时,这些新教师基本上是从理论的角度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教育技能,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要求和基本规范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导师制”的培养体系,能够让青年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指导和强化。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策略
(一)加强导师与教师团队建设
新教师由于其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工龄较短,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积累不够,缺乏教育机制的实践演练。此外,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刻板,他们只是机械地遵守教学流程,呆板地复制教学环节。他们的目标是力图将知识点讲完整,还未升级到打磨课堂教学的阶段,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他们的教育智慧尚在萌芽阶段。因此,加强导师与教师团队的建设,刻不容缓。
(1)建立健全教师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团队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要确保把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执行到位,就必须强化教师全员执行意识,让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2)经常进行教师团队建设督察。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落实就是虚设。在教师团队建设中,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是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应该成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教师团队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教师略施惩罚。
(3)表彰教师团队建设成果和交流经验。学校应当要为教师之间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供机会,如每周五中午召开教师会议,让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教学烦恼和教学“妙招”,在分享的过程中的既能帮助同事解决烦恼,同时自己的烦恼也能得到解决的方法。此外,学校要对取得建设成果的教师团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团队再接再厉。
(二)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新教师无法看到自己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之处,为引起新教师的高度关注,导师可以通过教育测评的方式,测定教学技能的缺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者是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
(1)提供开展教育研究的环境。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为教育研究创造一个安静的、有助于思考的环境,让教师在安静的环境中专心地进行教育研究。其次,将教师个体研究和教师群体研究相结合,让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教师们一起研究,一起进步,体会研究的快乐。最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也要保障教育研究经费的落实。
(2)制定和运行激励教育研究的机制。为了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学校应该制定和运行一套激励教师教育研究的机制,对在教育研究上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做既鼓励了教研已取得成果的教师再接再厉,又吸引了其他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要尤其注意的是,不要给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任何功利性的压迫,因为在压迫下,教师会急躁,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无法深入思考,他们也有可能为了功利而研究,这就丧失了教育研究的本心。
(三)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阶段教学活动的一个必备环节。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多采取终结性评价,只关注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忽视了教学的具体过程。终结性评价背离了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初衷,并没有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实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贯穿于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再只关注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发展性评价,教师能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教学创造,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地积累教学智慧。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
常见的教师之间互评和学生评价之外,还应添加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多评价主体得出来的多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被评教师获得更全面和更客观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被评教学活动各方面的不足,帮助教师全方位完善教学活动。评价角度也应该多方面,如教师专业水平、教师行为和言语、教师仪态、教育机制、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
二、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新入职的高中青年教师来说,还需要不断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挖掘教材,结合自己的长处和教学风格来处理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而导师制这一培养策略,可以让新教师能够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自己也会有源源不断地教学热情,从而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3).
[2]杨启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