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中草药的文化艺术价值
摘要: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中草药更是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使得社会的关注度进一步上升,中草药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中草药的文化、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挖掘中草药文化在除了技术普及和用药层面以外,更多的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草药文化;传承;文化;审美
(一)中草药文化的发展演变
中草药文化是由中草药衍生而出,反映中草药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对中国几千年来在中草药的实践中的总结。他不仅仅包括着草药的药性、用法、疗效,还包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人物、故事、以及精神理念甚至是相关产业。纵观中草药文化的发展史,其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 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原始社会中草药就已经开始萌芽,当时百姓以采食野果、生吃动物为生,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在当时人们的摸索总结下,发现一些植物可以治病疗伤,这就有了中草药概念的雏形。
到了夏商周、春秋时期,人们经过实践积累对中草药有了初步的认识。《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 通过诗歌的形式间接反映了中草药文化,其中涉及到的中草药药就有杞 (枸杞) 、艾 (艾叶) 、桑椹等50多种。
在春秋之后到中国近代这段时期里面,中草药文化不断地发展、进步,经过千余年的实践,人们对于中草药文化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从初始浅显的概念延续到后期的专门医学著作以及与诗词、歌谣相融合,都是其发展的体现。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理论技术的发展,中草药文化也随之深化,在国家的支持下,组成了许多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与中草药文化相融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草药文化,也为中草药文化以更多形式进行展现提供了基础。
(二) 中草药的文化价值
中草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不断与疾病斗争中成果。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远古时期的人们经常受毒害得病死亡,人均寿命都很短。炎帝神农氏为了救死扶伤,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首创医药,宣医疗疾,也因此神农被尊为“药皇”。明代的时候,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广收博采,亲历实践,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著就了《本草纲目》,收载了药物1892种,其中还附上了药物图鉴,在通过纸媒传播的当时,以此方式让人们对中草药有了直观且深入的了解。
这些著作以及背后的故事都深刻的表明,在中草药形成的初期,就吸收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其发展、创新、传播也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烙印。他的传承,一方面是对于中草药自身价值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故事的发展。这些精神和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几千年来面对疾病、面对困难的不屈不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地尝试,最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方法。每一种中草药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他的背后代表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坚韧不屈的品格,这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三)中草药的审美价值
目前我国拥有的中草药达到12000种,形态各异,都有自己的独特观赏特性。中草药包含着植物本身以及植物根、茎、叶、花、果等部分,它们以各自的优势展示自己的形态美, 以及在环境中出现动态变化的动态美。以叶子为例,不同草药的叶子在形状、大小、颜色、质感乃至味道上都是各有不同的,呈现出不同的美,如“莪术”粗壮的叶子会使人感到舒展大方, “白前”细小的垂丝会使人情感倍增, “金荞麦”心形、扇形的叶片带有深裂的叶形犹若大自然赐予的工艺品。除了叶子,也有不少我们常见的花也属于中草药,花是中草药植物最明显的特征, 也是最重要的观赏特性所在,具有真正的形、色、香的美。如“金银花”纤细的花瓣、淡雅的颜色给人以宁静优雅的感受,“红花”繁多的花瓣、艳丽的颜色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受,“蒲公英”松散的花瓣、纯洁的颜色给人以自由的感受。每一种中草药的形态都带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草药的审美除却满足人们对外在形式美的追求,又能满足人们对融入意境的精神美享受。我们也能从诗中探寻到关于中草药的身影。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在《满庭芳·静夜思》中写道:“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诗中一共提到了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地黄、菊花等20味的中草药,用草药隐喻,以此来诉说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此熏陶出一种对于草药的语感美、内在美。
参考文献:
[1] 田丽娟,黄泰康.中药发展史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4):753-755.
[2]龚顺龙.论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美[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6):160-161.
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