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
——以毕节鸡鸣三省旅游景区为例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毕节市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人力成本、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2019年毕节市政府将鸡鸣三省村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鸡鸣三省是贵州省毕节市下属的红色遗址之一,在鸡鸣三省景区开发以来,迎来了不少外来游客,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交通方式得到改善,住房的改造,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大大改变了当地教育的教学模式。显然,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大力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但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状问题与困难。介于此,调查研究毕节鸡鸣三省红色旅游区的开发和发展对毕节市的乡村振兴计划,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尚存困难和问题,激起人们对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关注,并对毕节市的乡村振兴如何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路径措施。
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振兴;鸡鸣三省
引言: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我国采取了多方面助攻,其中红色旅游地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大部分红色旅游地都处在偏僻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等新理念,随后红色旅游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毕节市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9年毕节市政府将鸡鸣三省村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鸡鸣三省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本研究对居住在毕节鸡鸣三省居民对国家为开发旅游区而征收土地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及成果,回顾我国“十三五”乡村旅游计划的影响力,深入研究了解了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政治、环境、居民生活现状,其中,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点:红色文化提炼不够;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基础服务设施相对欠缺;交通条件不够完善;对此探讨适用性,广泛性,科学性,民族性的振兴路径策略。为了能够让该地居民能够更好的生活,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达到“住得稳,有事做,能致富”能够利用好景区开发的优势,解决居民长久生计及致富问题。
一、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
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等新理念,随后红色旅游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鸡鸣三省会议”是鸡鸣三省村的核心资源,为充分利用这样的历史特色优势,将鸡鸣三省村打造成为精品红色旅游区,在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的助推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明显可观战果,对鸡鸣三省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直通旅游景点的路段,居民可借助旅游路达到出行方便,靠近路边的居民有开设旅社酒店的,实现民房也能赚钱的方式,在景区附近的海戛村、大塘村,鸡鸣三省村,曾经无人问津的偏远山地,现今通了乡村旅游路,大力的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村村通路,间接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的变化,在“鸡鸣三省会议”扩建以来,当地的教育算得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小学更名为“红军小学”,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鸡鸣三省红色旅游在吸引了许多来自在国内外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七星关区在周末闲暇之余,能够一家到城市周边郊游自助烧烤,亲自沟通、户外娱乐的场地和项目少之又少,通过到鸡鸣三省这种特殊的景点度假,缓解工作压力,增进家庭感情,培养孩子亲近自然,提供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机会,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当地的收入和发展。也有许多高校到此地学习党史,开展思政课等,在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宣传了景区特色;此外土地征收和住房改造是景区开发带来的最大变化,景区的扩建,红色文化的特建,比如建设十里大街,苗族跳花坡等地的建设,征收大量土地,使得原本靠农耕收入的人民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就业。综上得出,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从“三农”角度助力了毕节的乡村振兴。
二、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提炼不够
虽然有“鸡鸣三省会议”这张红色名片,但是对鸡鸣三省村来说,红色文化村品牌打造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深,没有形成鲜明的主题。不能满足奔着对红色遗址感兴趣的游客的需求,可能使其望而却步,导致该地重游率不高;而且旅游业是鸡鸣三省村的主导产业,依托鸡鸣三省两大核心景观资源和六大特色资源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发展,目前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体验度低,导致带动能力不强,当地人民能致富之路不突出。
(二)景区宣传力度不高
目前,鸡鸣三省旅游景区的游客主要还是来自云贵川地区及对和红色文化感兴趣的人,影响面小,营销宣传投入不够。地方人民对自己特产挖掘、宣传、利用等方面没有媒体技术支撑,不能吸引更广大的旅游这与消费者,也不能抓住和利用好地方特色特产这一优势,难以高效获利。
(三)基础服务设施与岗位安排相对欠缺
当前鸡鸣三省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照明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建设。在征收农民土地的基础上,虽然安排部分人就业工作,但并没有得到全部落实,没有工作可能会使得当地人民劳动力外流,达不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就业这一问题。
(四)道路交通通达条件较差
因鸡鸣三省景区的开发,已经打通旅游公路,但是因景区发展的需要,车辆不能从景区通行,从而切断了从旅游公路直达鸡鸣三省村的最为便捷的路径,无法实现客源便捷进入鸡鸣三省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鸡鸣三省村红色文化输出和经济发展步伐。
三、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实践的策略
(一)实施“红色+研学”的策略
将鸡鸣三省旅游景区以及鸡鸣三省村打造成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充分开发关于研学旅游的素材资源,强化研学教育团队,开发丰富多样的与红色精神相融合的研学课程,用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考虑时空距离的因素,将毕节市作为此项策略实施的核心区,将贵州省作为次一级旅游市场拓展区,在全国范围内接受学校的活动申请。首先,构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发展要立足于红色沃土,开展好革命教育,既要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充分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洗礼又要激发本地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例如:鸡鸣三省村响应新时代党中央的号召,建设文化陈列馆积极传播红色精神,不仅增强了本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行动力,也向外来游客传递出满满的红色正能量。其次,搭建红色文化体验园。为了让游客感受军民鱼水情,厚植红色基因,应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线挖掘红色资源,充分采用现代技术再现革命时期鲜活的场景,为游客营造“时尚+科技+逼真“的红色文化体验,打造出“视听感知+体验参与”的红色文化体验园。这样不仅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求而且还利于引导贫困人口积极投身服务工作稳定提升家庭收入来源。例如:鸡鸣三省村在景区内注入了丰富的游客文化体验活动,陈列馆内展示了红军和百姓穿戴衣物、器具器皿等,游客可以租借“红军服”拍照摄影,此外,游客可以在场馆内观看红色记录视频或前往制定指定的体验场地自制红色纪念品等。
(二)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与鸡鸣三省红色文化生产大融合
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增强目的地对于客源地的吸引力的同时,也延长游客在此的停留时间,提高重游率,更重要的是将红色旅游的教育内涵延伸至乡村振兴方向,带动景区附近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提升政府的支持度,生产出特色农产品
联合政府,激发乡民的工作欲望;明确产业的带动效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正能量。首先针对景区附近农村现状和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农业潜力和发挥贫困人口劳作技能,合力生产出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根据地区土地资源和气候特征,鸡鸣三省村比较适合生产沃柑、阳荷。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村镇带头人积极组织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种植了特色水果,拓宽水果产业链,部分水果以鲜果形式销售给游客,部分水果由本地加工企业收购再加工成蜜饯和罐头等,以便游客携带和长时间运输。通过产业带动发展为贫困人口真正带来经济上盈利。其次,改变农业单一模式。依据红色旅游地历史文化渊源,将红色文化蕴藏进产业发展中,避免单纯的观光和采摘形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达到改善民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强.红色旅游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基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实践[J].百色学院学报,2021,34(02):113-116.DOI:10.16726/j.cnki.bsxb.2021.02.017.
[2]朱金花. 红色旅游助推乡村脱贫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2063.
[3]杨利,曾凡宁.基于创新视角的焦裕禄纪念园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66-70.
[4]李开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1):88-90.
[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10):4-18.DOI:10.16634/j.cnki.cn23-1001/d.2021.10.003.
[6]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10):4-18.DOI:10.16634/j.cnki.cn23-1001/d.2021.10.003.